一、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及尊重自然、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
共同体可指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人组成的团体,或在职业等方面具有共同特性的人组成的团体,也可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态度、价值及情感认同等的人组成的团体或相互支持、同情的关系经济共同体。
2012年11月报告中提到:“这个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也多次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5年第70届大会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报告再次呼吁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补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的承诺,包括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公平、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观。
根据报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是“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双边命运共同体、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及新型关系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例如强调要在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倡导建立一个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也提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关系。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核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是中国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扩展资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可以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来理解:
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优越。
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参考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内涵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2、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3、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如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2、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3、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5、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哪些核心内涵?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揭示了共建共享的新国际政治伦理准则。
共同体是人类生活、交往和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注到全球治理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看到了世界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依存状态及其“共命运”的关系,揭示了国家和国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新关系,深刻回答了这一决定人类未来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
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分裂性的竞争思维和竞争文化、国际关系中“中心—边缘”结构等的阻碍,依然引发了众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难题。这些问题包括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发展鸿沟、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冷战思维、强权政治、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和战争等。这些全球治理难题是未来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荣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
当今世界,极端思想的影响仍不容忽视;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在逆风中艰难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提问,包含着对全球性治理焦虑的重大关切。
扩展资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产生了重大国际国内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一直持续。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任务写入我国宪法,进一步明确和坚定了我国与世界各国持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和使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促进很多国家政治行动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力量,不仅推进了我国和世界各国在多领域的合作,而且促使世界各国形成了诸多新政治决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深刻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涵
六、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在政治上,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主张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既有特殊价值,又有人类共同价值。主张通过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反对建立针对第三方的联盟,主张建立互相包容的伙伴关系。
第二,在经济上,把本国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开展经贸技术合作,强化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平等相待,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机制,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世界共同发展,使经济交往成果惠及各方,走出一条互利互惠,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新型发展之路,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三,在文化上,主张互相包容借鉴,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文明,具有多样性、民族性、时代性特征的文化与具有悠久性、持续性、兼容性特征的文明构成了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同文明形态之间进行融合与互鉴,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兼蓄并包、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通过协商对话,求同存异,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在生态上,主张尊崇自然和绿色发展,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无一不是源于自然界的慷慨恩赐。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随着机器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严重问题,致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我们要合理利用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