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把节习俗
火把节历时三天,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第一天迎火,宰牛杀羊,备酒祭祖;第二天玩火,祭台圣火下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第三天送火,夜幕降临,大伙手持火把,聚在篝火周围尽情地唱歌、舞蹈。
火把节的习俗
1、来源
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2、日期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号这一天。
3、意义
火把节来源于人类对火的崇拜,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
二、火把节的风俗及寓意
火把节的风俗有接点火种、耍火活动、祭颂火神、运动项目(斗牛、摔跤)、选美、篝火晚会。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一、接点火种
生活在云南的白、彝、普米、纳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举办各种活动欢度,种“太阳”。每到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种“太阳”活动。
二、耍火活动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三、祭颂火神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四、运动项目
1、斗牛:
一声洪亮的牛角号响起,两头公牛怒目圆睁,相向而来,一声低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观众呐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励,时而边疆猛攻,时而力敌相峙,时而血花飞溅,时而伺机反攻。胜利的牛头颈披红戴花,由主人牵着绕场一周,由此身价倍增。
2、摔跤:
摔跤活动在彝族很盛行,分绊脚和不绊脚两种,以摔倒为输;不同村寨推选最强壮而有能耐的摔跤能手进行比赛,获胜者除了获颁奖品外,他们自己的村寨还另以酒、羊、牛等美食来庆祝和鼓励。
五、选美
彝族人世代爱美,追求美,“选美”自古以来一直是彝族传统火把节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动内容。它不同于当今世界集商业性与艺术性于一身的“选美”活动。美丽的彝家姑娘盛装打扮,手持黄伞,围着草坪上的火堆缓缓舞步表演“朵乐荷”。
六、篝火晚会
夜幕低垂,人们吃着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
三、火把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火把节的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扩展资料
火把歌调——
彝族地区流传着十分丰富的火把歌调,虽然形式多样,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调,由于彝语方言发音不同,大小凉山彝族称之为“都则朵洛嗬”,“都则”即祭火,“朵洛”意为祝愿,“嗬”即为歌。
云南楚雄彝族诺苏支系称为“朵则朵额”,“朵则”意为祭火,“额”则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节历来最为隆重,并逐渐衍成了成套的节俗歌调。在楚雄彝族的这一歌种中,包括有《烧火歌》、《送火歌》、《招魂调》、《同乐调》、《火把节对歌》、《火把节祭歌》等等。
四、火把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火把节的来历:按照拉祜族的民间传说来说,是指当时山上住着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这天,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风俗:火把节是彝族、白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且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主要风俗有第一天会祭火,村里会宰牛杀羊来集体分享。
到第二天传火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面,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第三天为送火,在夜幕降临,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火把,竞相奔走。
火把节的传说: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男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男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五、火把节的习俗
火把节的习俗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扩展资料:
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
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