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冠礼是怎么回事

古代冠礼是古代汉族男性的一种成年礼仪,一般在男子年满二十岁的那年举办,由父母长辈作为举办方,并宴请亲朋好友到场观礼,而且发冠一般会由氏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为男子带上,表示对他的祝愿

古代冠礼是什么意思

古代冠礼是汉族的一种成年礼仪,指的是男子的成人礼,一般年满二十岁的男性才能举办,举行冠礼后表示该男子已经成年,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各类活动,也可以成亲嫁娶。

冠礼一般由男子家中的父母或者长辈举办,挑选节日或者庆典时期进行,冠礼当天,会有亲朋好友到场贺喜,并由氏族中辈分较高、品行较好的长辈为男子带上发冠,则仪式完成。

除了男子的冠礼外,古代也有及笄礼,指的是女子的成人礼,早期的及笄礼在女子年满十六岁时举办,后期的及笄礼多在女子年满十八岁时举办,举办及笄礼后,则表示女子可以谈婚论嫁,结婚生子。

二、古代冠礼多少岁

古代冠礼二十岁,表示成年。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举行冠礼就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人,也才有资格去治理别人,才能继承和发扬华夏礼仪文明。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换句话说,冠礼是华夏礼仪在华夏成员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础工程”,所以,儒家将冠礼定位于“礼仪之始”,给了它极高的文化地位。

三、古代成年礼:冠礼

冠礼是中国古代在男子20岁时对其施行的成年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古人认为一个男子在20岁时,正式摆脱童稚,进入成年人行列。对其进行冠礼,是提醒他以后便要担负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言谈举止也要遵循社会的种种规范。同时,周围的人也开始把他当做一个成年人来看待,对其表示尊重。先秦的冠礼仪式要繁琐一些,后来有所简化。其大致流程是:在加冠礼之前,通过巫卜的方式选定加冠的日期,并联系好加冠的大宾和协助加冠的“赞冠”。行礼那天,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授予其冠后,大宾要读一些祝辞,一般是诸如“从今天起,你就告别你的童稚,步入成年了,以后你要担负起责任,保持良好的道德情操,为社会多作贡献,祝你前途无量”之类的。另外,还有一个重要项目便是要给受礼者取字,之后,除父母与老师可以称呼其名外,其他人都要称呼其字。加冠仪式后,这个青年还要到处拜访亲友、当地长官和有名望者。别人也对其表示祝贺和勉励。

追溯起源,成年礼仪式源自原始社会,至先秦时形成这种冠礼的形式,并成为六礼(冠、婚、丧、祭、飨、相见)之首。需要指出的是,冠礼有时也会在20岁之前举行。因行冠礼后才可以成亲,古代有些贵族子弟成婚较早,因此冠礼也经常提前举行,大体上都是在15岁到20岁之间。

四、古人行冠礼的年龄

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

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经书记载,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后授以爵弁。每次加冠毕,皆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大意谓: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称为"伯某甫"(伯、仲、叔、季,视排行而定)。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俪皮(帛五匹、鹿皮两张)作报酬,另外再馈赠牲肉。受冠者则改服礼帽礼服去拜见君,又执礼贽(野雉等)拜见乡大夫等。若父亲已殁,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然后飨食。此加冠、取字、拜见君长之礼,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自十五岁至二十岁举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后,多移至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

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的私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五、古代多大行冠礼?

冠礼

男子成年所举行的加冠礼,行礼年龄及具体仪式因时、因阶层而有不同。

周代仅限于贵族男子,于二十岁时行冠礼。

天子、诸侯则十二岁即可行之。

礼仪一般由父或兄主持,于春二月选定吉日,在宗庙举行。行冠礼前三日,又以蓍草占卦,从父兄的僚友中选定“宾”(负责加冠者)和“赞”(协助加冠者)。行冠礼时,由宾在阼阶(主人之阶)上为受冠者加三次冠:加缁布(黑布)冠,表示从此有治人之权;加皮弁,表示从此有服兵役的义务;加爵弁,表示从此有参加祭祀的资格。加冠后,由宾为受冠者取字,作为其日后在社会上的正式称呼。

后代冠礼也行及庶民。

明代皇帝、太子又称加元服仪。于十二岁至十五岁时行礼。

官员、庶民十五至二十岁行礼。

洪武三年(1370)定制,皇帝加冠,礼仪甚烦,由太尉、太师主持。但终明之世,仅神宗幼年登极,且为太子时已行礼,遂从略。太子加冠,始定于洪武元年(1368),皇帝主持,以三公、太常卿为宾赞,共加三冠,一祝醴。始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九旒冕。成化十四年(1478)三月,改初加翼善冠,再加皮弁,三加冕旒。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于文华殿东序。品官初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庶民初加巾,再加帽,三加幞头。

六、行冠礼是几岁?

行冠礼是二十岁。

冠礼,古代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

扩展资料

古时行冠礼及其它仪礼,提前沐浴斋戒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清爽和卫生固然是讲究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对文化传统的敬意、塑造仪式的神圣性和庄重感。试想,形容邋遢蓬头垢面的孩子,即使穿上美丽的成人礼服,也没有多少庄重和神圣可言。

冠礼前的沐浴,原则上,每个参礼及观礼者都应做好,尤其是冠者、主人、正宾、赞者、有司等主礼人员,重点是冠者和正宾。冠者沐浴更衣,可表达对成长的期待、对神圣仪礼的敬畏,正宾神清气爽举止得当,可体现对主人盛情邀请的尊敬和感谢、对冠者成年庄严时刻的尊重。

尤其是作为冠者的孩子,都是青春活泼的少年,常喜运动,爱出汗,更要悉心沐浴更衣,做到干净、得体。依据传统,举礼时冠者需要着袜正坐于席上,预先搞好卫生,也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不雅及尴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