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民俗节日有哪些

腊月的传统节日

腊八节(腊月初八,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除夕(正月初一的前一天)春节(正月初一)(狭义指正月初一,广义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上灯日(正月十三,庆祝宗族新出生男婴)元宵节(正月十五,也称上元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古代情人节)春耕节(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社日节(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详细算法见下面)上巳节(三月初三,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寒食节(清明的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现大多和清明寒食一起过的习俗)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一般为公历4月5号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龙舟节)半年节(六月初一)七夕节(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以前不是情人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祭祖节(十月初一,也称寒衣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下元节(十月十五)冬至日(冬月的某一天,不稳定;公历较稳定,为12月22号前后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腊八节(腊月初八,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祭灶节(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除夕(正月初一的前一天)

腊月都有什么讲究 腊月要干什么

1、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24节气中的小寒或大寒在腊月,另外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和四九也在腊月,所以才有“寒冬腊月”的说法。民间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说的就是腊月的寒冷,腊月时期,农事已忙完,大部分时间冰雪覆盖,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春的到来,在腊月我们民间有很多习俗。

2、农历12月8日:腊八。腊月初八就是“腊八节”,这一天也叫“腊日”,除祭祀外,腊八节最主要的风俗是吃“腊八粥”,腊八粥至少有8样辅料熬制,先用熬好的腊八粥祭祀神灵,然后全家实用,一些地方还讲究腊八粥要熬上够吃8天的,一些地方腊八当天还有腌“腊八蒜”的习俗。

3、农历12月23日:祭灶(俗称小年)。祭灶就是祭祀灶神,以保佑灶火不断,饮食平安,需要为灶神准备蔬菜、肉类、茶酒等祭品,还需要蜡烛等物品,有些地方祭灶讲究必须亲自烙圆形的饼,各地略有差异。全国都有祭灶这样的风俗。

4、农历12月24日:扫房子。这一天开始进行全面的大扫除,称为“扫年”“掸尘”,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5、农历12月28-29日:蒸年馍。这个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南方一些地方可能没有,还有一些地方是蒸年糕,就是在除夕前,要把春节期间(一般是正月15日之前)的馒头全部准备好,正月期间不蒸馒头,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

6、农历12月30日:除夕。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这一天是最隆重的一天,通常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团圆饭,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就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一年将终,全家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放鞭炮,守岁,辞旧迎新,期盼来年更加美好,生活更加幸福。

“进了腊月就是年”,腊月有哪些习俗?

腊月的习俗那可就多了,先是腊八节,然后买门联,门画,买纸,给过年做个准备,祭灶,扫尘,磨豆腐,炖猪肉,杀鸡,赶集,做面食,小除夕,除夕,准备年夜饭等等。

01.腊八节喝腊八粥

腊月是每一年的最后一个月,腊八节算是腊月的第一个节日。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人们都会煮一碗腊八粥,来纪念这个节日。腊八节最开始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一个节日,但是在后来传说是为了纪念岳飞、

不管怎么说,腊八这一天是腊月很重要的一个节日,从早到晚,朋友圈都是让你喝粥,不喝就感觉没过这个节日一样。在腊月的前七天都是为了在八号这一天,煮上一碗浓浓的腊八粥,然后开始准备下一个节日。

02.小年和扫尘

过完腊八,下一个重大节日就是“过小年”了。小年的时间是腊月二十三,顾名思义,斗地主有大王小王,那过年就有大年小年,所以小年的地位和大年差不多,起个过度的作用。这也是“大年”在告诉我们,准备好了吗?我要来了,没回家的醒醒,该回家了!学校的领导注意了,该放假了!没买年货的赶紧了,要来不及了。

在古代,人们坚信家里有灶神,小年这个节日就是为了祭灶,希望来年顺顺利利。同样的,小年过后的那一天就是“扫尘日”,在家里打扫卫生,祈求把一年的霉运啊,穷运啊,全部扫到门外头,迎接新一年的美好。

03.除夕夜跨年

在扫尘之后,陆陆续续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但是不重要,我们来说最后的除夕夜,也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这一天呢,是一年的结束,也是一年的开始。在除夕夜这一天,家里的亲朋好友会欢聚一堂,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意味着团团圆圆。

这一天,大家通常守在电视机前头,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起等待着凌晨的到来,也是俗称的“跨年”。

腊月这个月是最忙的一个月,买新衣服,准备过年的食材,打扫卫生,买对联,回家过年等等,各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但是大体没什么区别。

腊月二十三至三十风俗是什么?

腊月二十三至三十风俗是:

1、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2、腊月二十四:扫层,大扫除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就开始为过年的肉菜做准备了,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庆祝新年的到来。

6、腊月二十七:打糕蒸馍贴花花

“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7、腊月二十九:祭祀祭祖

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腊月三十:除夕守岁

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腊月里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腊月歌:(适用于北方地区)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24,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腊月25,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