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壁崖上一中植物,请教名称
这是山栀子,学名栀子,别名黄栀子栀子是一种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叶轮生,花期5―7月,果期8―11月。根、花、叶、果皆可入药。
二、山支花吃了好吗 ,对人体有哪些好处?
山栀(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又名木丹、鲜支、卮子、越桃、水横枝、支子花、枝子花、山栀花、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玉荷花、白蟾花、大红栀、山枝子等,常绿灌木,高达2m左右,白花有芳香,花期5~7月,果期8~11月,属茜草科栀子属植物。
山栀的叶、花、果实及根均能入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的功效。
山桅子叶:用于跌打损伤。用鲜叶捣成糊状敷于患部,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其汁洗疳痔疗,散毒疮。常用鲜品30—120克。
山栀子花:清肺、凉血。用花三朵与蜂蜜少许同煎服,治肺热咳嗽,吐黄痰。用花数片,焙干末吹鼻治鼻血不止。
果实、根:治热性病虚烦不寐、黄鱼、淋病、目赤、咽痛、血痢、衄血、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常用量:干品6—12克或鲜品倍量。山桅果实为黄疸型肝炎要药,常与茵陈、大黄配伍。治扭挫伤,先将振子捣碎,研成粗粉,以温水调成糊状加入少许酒精,包敷伤处,3—5天更换一次,肿胀明显者隔天换一次,骨折者不宜使用。凡用于止血,须将根子碾碎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即可使用,称焦根子。
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性味归经】:苦,寒。
①《本经》: "味苦,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栀子花
③《医林纂要》: "苦酸,寒。"
入心、肝、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 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
③《药品化义》:"入肺、胃、肝、胆、三焦、胞络六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外用:研未调敷。
【用药忌宜】:脾虚便溏者忌服。
①《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②《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别 名】:木丹(《本经》)、鲜支(《上林赋》)、HAO桃(《广雅》)、卮子(《汉书》孟康注)、支子(《本草经集注》)、越桃(《别录》)、山栀子(《药性论》)、枝子(《唐本草》)、小卮子(《本草原始》)、黄鸡子(《广西中药志》)、黄荑子(《闽东本草》)、黄栀子(《江苏药材志》)
【处方名】:山栀、山栀子、栀子、枝子、支子、生栀子、生山栀、山栀仁、山栀子仁、炒栀子、炒山栀、焦栀、焦栀子、焦山栀、姜栀子、黑栀子、黑山栀、栀子炭等
山栀花
处方中写栀子、枝子、支子、山栀、山栀子均指生栀子。为原药材去杂质碾碎生用入药者。
炒栀子为净栀子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姜栀子为净栀子用姜汁拌匀,吸干后再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入药者。
黑栀子又称栀子炭。为净栀子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存性,喷洒清水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
蕉栀子为净栀子用大火炒到焦糊色入药者。
【商品名】:栀子、山栀、山栀子、红栀子、黄栀子,以个小而饱满、干燥、色红黄、完整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果实叫山栀子,供药用,其根(栀子花根)、叶(栀子叶)、花(栀子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栀子产地
【资源分布】: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药材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采收与储藏】: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Gardeniae原植物 Gardenia jasminoidesEllis
【炮制方法】:
生栀子:筛去灰屑,拣去杂质,碾碎过筛;或剪去两端。山栀仁:取净栀子,
栀子的图片(20张)
用剪刀从中间对剖开,剥去外皮取仁。山栀皮:即生栀子剥下的外果皮。
炒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金黄色,取出,放凉。
焦栀子: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凉。
栀子炭:取碾碎的栀子,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须存性,取出,放凉。《雷公炮炙论》:"凡使栀子,先去皮须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考 证】: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相关食谱
枝子仁莲子心粥
主料:枝子仁5克(碾成细末),莲子心5克,粳米60克。
做法:先煮粳米,莲子心,待粥将成时,调入枝子仁末和适量白糖稍煮,即可食用。
药用价值:主要治疗遗精湿热下注型:遗精频作、或尿时精液外流,心烦少寐,口苦,小便热赤不爽,小腹及阴部作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枝子菊花茅根粥
主料: 生枝子10克(打碎),菊花15克,鲜茅根50克,粳米60克。
做法: 将生枝子、菊花、鲜茅根煎水取汁350毫升和粳米煮粥,熟时加适量食盐调味服食。每日1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鼻出血肝火上逆型:鼻衄、头痛、目赤、口甘咽干、易怒,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枝子薏仁粥
主料: 枝子10克,木通10克,银花15克,薏苡仁50克,白糖适量。
做法: 将枝子、木通、银花加水750毫升,煎取汁500毫升,用药汁与薏苡仁同煮成粥,熟时调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1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痤疮湿热型:皮疹色鲜红或伴有脓疱,小便赤,舌质红润,苔黄腻,脉滑数。
枝子仁粥
主料
枝子仁12克,辛夷花10克,白芷6克,粳米60克。
做法
先将前3味药水煎,取汁去渣,入粳米煮粥食,每日2次。
药用价值
主要治疗急性鼻窦炎肝经郁热型:鼻涕稠黄而臭,鼻腔粘膜红肿较甚,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三、生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生栀子又称山栀子,是一种中药材。服用山栀子是能够起到泻火除烦的功效,主要是因为山栀子能够用于热病发热,心烦不宁等问题,而且山栀子是非常善于泻火泄热的,这样对于除烦有帮助。
山栀子也有凉血止血功效,可以利用山栀子来帮助解决热毒的情况,山栀子还可以发挥出泄热利湿的功效,帮助解决常见的湿热问题。
山栀子在服用的时候,主要是用山栀子来发挥药用价值,等到山栀子的果实成熟之后,最好是在果皮黄色的时候进行采摘比较好,然后除去山栀子的果柄及杂质,等到晒干或烘干之后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山栀子是存在一定禁忌人群的,对于脾虚便溏的患者来说,山栀子是应该避免的,因为山栀子是性味苦寒的一种中药材,所以说服用之后就容易导致伤人脾胃的情况产生,所以对于脾虚便溏的人群来说,山栀子是需要谨慎使用的。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孕妇了,作为性寒的一种中药材,在服用过量之后,这时候是会对身体和胎儿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的,所以孕妇应该谨慎对待山栀子。
还要注意的就是婴幼儿了,最好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再服用山栀子比较好,而且还可以试试在医生的指导下去使用山栀子比较好,一定不能擅自的去服用山栀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栀子
四、山枝花: 这种在有的地方叫做山枝花的花学名叫什么啊,哪里有这种花的资料啊,想培养些这种花
山枝花。学名叫山栀子。又称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
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梭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花萼。
花期5~7月。果期8~11月。
地理分布:
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