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学名词小科普,什么是机会成本?生活中有哪些实例?

在我们的经济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机会成本,这个词的含义在于当你获得某种东西或者利益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放弃了对另外一种东西或收益的获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机会成本的案例也随处可见,比如股市投资、企业投资、考研或者工作等。

机会成本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机会成本是典型的经济学术语,其在定义上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从广义出发,机会成本指的就是在资金使用的过程中,使用机会成为了投资者来判断资金投资的合理性,也是投资的重要参评。从狭义角度出发,机会成本指的就是社会理性人用手上持有的资源来获取一笔收入时,则放弃了将这个资源投入到其他项目中,将这个资源投入到两个项目之中,所能够赚取的收益是均等的,但二者只能选其一。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实例:工作VS读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机会成本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某个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工作,以三年为期,他赚取的这个公司就是他的收益。同样,如果这个大学生没有选择直接工作,而是选择去读研,那么三年的时间放置于读研上,看似并没有创造任何的收益,但读研之后能够带来的公司收益要比以本科生学历所赚取的工资要更多,这个大学生投入的三年时间在工作和读研上,资源是相同的,所创造的收益也是一样的。

存款VS创业,也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是对一笔资金的使用所带来的收益。日常生活中,投资者如果有一笔固定的钱,这笔钱存在银行里面是有利息的。如果投资者将这笔存款取出来用于创业,那么就等同于投资者放弃了这笔钱,放在银行里的利息,而银行所得到的部分利息则是所谓的机会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笔资金的使用合理性可作为投资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企业的投资,同样可以看作是机会成本

在我们的企业中,同样存在着机会成本,某个公司在银行存了1000万的存款,如果不将这笔钱取出来,每年可以从银行里获得利息50万。但这时候,公司遇到了一个强劲的项目,项目的运行周期是五年,公司的高层开会决定将这1000万元取出来用于投资,拿出这笔钱之后,就等同于放弃了放在银行里的利息。

如果说这个项目能够给公司在五年之后带来250万的收益,也就是说,公司所获得的收益是与银行的利息是等同的,那么就证明公司对这个项目的投资是值得的。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看机会成本的时候,需要注重投资的利益和回报比,当投资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时,那么可以义无反顾地选择投资,如果小于机会成本,那么则需要选择更为保守的方式。从生活中的诸多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机会成本本质上就是面对两个能够带来相同收益的事情,二者选其一,尽量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选择最优选。

二、机会成本的五个例子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那么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

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下面举几个生活上的例子:

1、比如,晚上妈妈叫你去外婆家,说外婆要送你一台笔记本电脑,而你爸爸叫你去奶奶家,说奶奶给你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是姐姐叫你晚上去吃肯德基去。

这时就有三种选择,你要开始选择了,于是你选择去外婆家,那你就要放弃肯德基和自行车,这时比较自行车和肯德基,取价值大的自行车,所以你去外婆家获得笔记本电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辆自行车。

2、比如,农民在土地上养殖动物,有猪、鸡、鸭三种可供选择,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或养鸭的收益。

假设养猪可以获得9万元,养鸡可以获得7万元,养鸭可以获得8万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8万元。

3、比如,一个老板有一堆材料,可以造20辆汽车和200辆自行车,汽车可以获利50万,自行车可以获利40万。

那么老板当然选择造汽车了,但是造了汽车就不能造自行车了,那么机会成本就是自行车的获利,也就是40万。

4、比如,投资者可以选择股票和储蓄存款两种投资方式。他于1999年9月1日用1万元购进某种股票,经过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资股票的净收益为450元。如果当时他将这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则有180元的实际利息净收益。

从上例可以看出,这180元就是投资者投资股票而放弃储蓄存款的机会成本。若考虑机会成本,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应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投资者股票收益为130元,那么考虑机会成本,投资者的实际收益则是亏损50元。

5、最后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去教室自习还是窝在宿舍打游戏之间选择。那么在教室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打游戏带来的快乐,享受打游戏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教室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三、什么是机会成本?举个例子

机会成本,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例子:投资者王某可以选择股票和储蓄存款两种投资方式。他于1999年9月1日用1万元购进某种股票,经过一年的操作,到2000年9月1日,投资股票的净收益为450元。如果当时他将这1万元存入银行,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为2.25%,扣除利息税,则有180元的实际利息净收益。

从上例可以看出,这180元就是王某投资股票而放弃储蓄存款的机会成本。若考虑机会成本,王某的实际收益应为270元,而不是450元。如果到2000年9月1日,王某投资股票获得的净收益为150元,若考虑机会成本,他的实际收益则是亏损30元。

机会成本,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指将资金进行某种形式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相对于其放弃的另一种形式投资所获得的收益。

拓展资料:

机会成本概念的前提是大多数经济资源都具有多样用途。机会成本的条件是:

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机会成本本质上是对不能利用的机会所付出的成本,因为企业选择了这种用途,就必然丧失其它用途所能带来的收益。如果资源的使用方式是单一的,那就谈不上各个机会的利益比较。只有当资源具有多用性的时候,企业才要考虑机会成本,这是考虑机会成本的一个前提条件

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视为机会成本:考虑机会成本时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使用方式,而是指可能获得最大的收入使用方式。在这里,需要强调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