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服阙
1. 服阙是什么意思
服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ú què,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
该词语在《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和《梁书· 韦放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服阕què: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
阕﹐终了。《旧唐书·王丘传》:“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
官员守制期满,官拜右散骑常侍,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扩展资料: 服阕制度 1、复:为死者招魂的仪式。
招魂时复者拿着死者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拉长声音高呼死者的名字,叫他的灵魂回来。反复多次。
然后由另一个人接过衣服,给死者穿上。这一仪式是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
2、殓:复后把死者遗体安放在正寝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入死者上下齿之间,把口撑开,以便日后饭含,为楔齿。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以便日后着履,为缀足。
后用特制的殓衾覆盖尸体,为殓。 还要在尸体东侧设酒食,供鬼魂饮用,在堂上设帷帐,把死者和生人隔开。
死者家属脱掉华美的衣服,除去装饰品,易服布素,开始居丧。 3、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
后世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讣告、讣文。丧主一般是死者的儿子,由长子领头,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母或父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服阕。
2. 文言文服字怎么翻译
1、服从、服侍。
(会意。甲骨文会意,以手按住某人低头向案,服从、服侍意,金文或讹案为舟,小篆从此。)
2、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敌已服矣。
——《吕氏春秋·论威》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授之政,西土服。
——《墨子·尚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汉· 贾谊《过秦论》3、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服人如何?——《论衡·问孔》5、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6、使用 [use]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荀子·大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7、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以德就利,以官服事。
——《墨子·尚贤》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肇牵车牛,运服贾。
——《书·酒诰》8、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9、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
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10、担任;承当 [serve as]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11、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12、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
——《三国志·方伎传》13、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14、穿着 [put on]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15、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
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16、佩带 [wear]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17、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18、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
——《中庸》19、又如:服膺(铭记在心)20、任用 [appoint]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21、实行;施行 [carry out]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战国策·燕策一》22、又如:服行(施行,实行)23、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24、得 [get]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
——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25、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九章·橘颂》26、又如:不服水土27、承受,忍受,遭受,接受[刑役] [serve]。
如:白起知己前罪,服更后罚也。——《论衡.祸虚》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宋·苏轼《超然台记》28、遵从;遵守 [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29、通“负”( fù)。
负荷;驾驶 [drive]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
——《淮南子·人间》30、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31、通“覆”( fù)。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韩诗外传》32、通“备”(bèi),古代汉语“服”字,去声,读备(今简体字为备)。音近逼,即匐。
1949年以前,京剧扮演主仆者,主人出行,命仆说:‘服马。’即古语遗义,此“服”意即“备”意——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名〉1、衣服,服装[clothes]甘其食,美其服。
——《老子》八十章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楚辞·屈原·涉江》2、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会仲孺有服。
(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3、事情 [thing]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礼记·学记》4、服丧 [mourning]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服阙,服全椒长。
——《后汉书·刘平传》5、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
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6、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
——《诗·郑风 》7、通“箙。
3. 江革传文言文翻译服阕与观俱诣太学的诣是什么意思
诣: 到,旧时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江革传梁书列传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革幼而聪敏,六岁便解属文。九岁丁父艰,与弟观同生,少孤贫,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朓尝宿卫,还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乃脱所着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除少府卿,出为镇北豫章王长史,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途经下邳,遂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见革辞色严正,更相敬重。延明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将加箠扑。革厉色而言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拾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
时武陵王在东州,颇自骄纵,上召革面敕曰:“武陵王年少,臧盾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应至,并赍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百城震恐。府王惮之,遂雅相钦重。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惟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征入为度支尚书。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至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大同元年卒。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三十》)
译文
江革,字休映,是济阳考城人。江革自幼聪明敏捷,六岁便能写文章。九岁时父亲去世,与弟江观孪生,年少孤苦贫穷,兄弟互相勉励,读书精力充沛毫不疲倦。十六岁时母亲又去世,因服丧有孝行而闻名。服丧期满后,与江观一起前往太学,补为国子生,并在考核中取得优秀的次第成绩。齐朝吏部谢朓十分钦佩器重他。谢朓曾在宫中宿卫,回来时去探望江革,当时下着大雪,看见江革穿着破旧的棉衣,铺着一层坐席,却沉迷于学习不知疲倦,便脱下所穿短袄(给江革披上),并亲手把毡子割下一半给江革充当卧具,然后才离开。
江革被授予少府卿,出任镇北豫章王长史,并随府王镇守彭城。彭城失守后,江革因一向不熟习骑马,就乘船而回,途经下邳时,竟被魏人俘获。魏朝徐州刺史元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名,对他厚加接待。江革称患有脚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元延明想要加害他,见江革辞色严正,就更加敬重他。元延明让江革写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被囚禁的时间太久,没有心思写作为由推辞。于是元延明逼他更加厉害,将要对他施以鞭杖之刑。江革厉色说道:“我今年已经六十,不能杀身报效君主,今日以死为幸事,誓不替人执笔写作。”元延明知道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了鞭杖。每天只给江革糙米三升,仅能维持性命而已。正值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
当时武陵王在东州,极为骄傲任性,高祖召见江革当面吩咐他说:“武陵王年少(任性),而臧盾性情软弱,不能尽其辅佐之责,想让你替代臧盾(辅佐武陵王)。”于是授予江革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江革的门生故吏,家大多在东州,听说江革将要到来,都携带礼物沿途迎候。江革说:“我一概不接受馈赠,我不能成为故人的礼品筐。”到任之后,江革只依靠官俸过日子,吃得也很简单。会稽郡殷实富裕,地广人众,诉讼案件每天多达数百起,江革分类判案,从无疑案积压。江革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百姓安居,官吏畏惧,百城都敬畏他。(就连)武陵王也害怕他,极为敬重他。江革将要返回京都时,百姓都恋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接收。送行故吏,按旧例要定做新船,江革并不采纳,只乘坐官府给的一条小船。船舱已经偏斜,不能安卧。有人对江革说:“船不平稳,渡江极其危险,应当搬重物来压住小船。”江革没有重物,便在西陵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来使船只充实加重。他就是如此清贫。
(江革)入朝任度支尚书。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选拔人才,录用的人大多都不合适。江革性格刚强正直,每次到朝宴的时候,总有褒贬之言,因此被有权势的人憎恨,于是江革称病返回家乡。大同元年去世。江革历任八府长史,四王行事,身旁却没有侍妾,家徒四壁,世人因此敬重他。
4. 高中文言文 阕 这个字有哪些意思
●阕
(阕)
què ㄑㄩㄝˋ
◎ 停止,终了:乐阕。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
◎ 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详细字义
◎阕
阕
〈动〉
(1) (形声。从门,癸( guǐ)声。本义:祭事结束而闭门)
(2) 同本义。引申为止息;终了 [cease;end]
阕,事已闭门也。——《说文》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庄子·人间世》
繁肴既阕,亦有寒羞。——张协《七命》
(3) 尽;无剩余 [exhaust]
俾民心阕。——《诗·小雅·节南山》
物物卬市,日阙亡储。——《汉书》。颜师古注:“阕,尽也。日阕,言当日即尽,不蓄积也。”
(4) 旧指服丧期满 [(mourning term) end]
于是三年礼阕,乃相与刊勒金石。——《山阳太守祝睦后碑》
(5) 乐终[stop]
阕,曲终为阕。——《古今韵会举要》
主人答拜,乐阕。——《仪礼》
词性变化
◎阕
阕 què
〈名〉
(1) 乐曲 [word]
歌数阕。——《史记·留侯世家》
曲终阕尽,余弦更兴。——汉· 马融《长笛赋》
歌曲以阕为称。——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2) 乐一遍为一阕 [turn]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
(3) 空隙 [gap]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庄子》
◎阕
阕
〈量〉
(1) 歌曲或词一首叫一阕。如:弹琴一阕;填一阕词
(2) 一首词的一段叫一阕。如:上阕;下阕
5. 古文中服 用法
◎ 服 fú 〈动〉(1) (会意。
古文从舟,兼做声符。本义:舟两旁的夹木)(2) 服从,顺服 [obey;submit (oneself) to] 敌已服矣。
——《吕氏春秋·论威》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授之政,西土服。
——《墨子·尚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汉· 贾谊《过秦论》(3) 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4) 佩服;信服;使信服 [be convinced;convice] 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服人如何?——《论衡·问孔》(5) 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6) 使用 [use] 诸侯御荼,大夫服笏。
——《荀子·大略》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7) 从事;致力 [be engaged in] 以德就利,以官服事。
——《墨子·尚贤》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肇牵车牛,运服贾。
——《书·酒诰》(8) 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9) 饮用或吞服药物 [take]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
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10) 担任;承当 [serve as] 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11) 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12) 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admit] 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
——《三国志·方伎传》(13) 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14) 穿着 [put on]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15) 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
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16) 佩带 [wear] 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17) 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18) 铭记,怀念 [engrave on one's mind;always remember]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
——《中庸》(19) 又如:服膺(铭记在心)(20) 任用 [appoint]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21) 实行;施行 [carry out]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战国策·燕策一》(22) 又如:服行(施行,实行)(23) 执持 [hold]。如:服臧(持着脏物)(24) 得 [get] 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
——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25) 使习惯于 [be accustomed to]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屈原·九章·橘颂》(26) 又如:不服水土(27) 承受[刑役] [serve]。
如:服更(承受;接受)(28) 遵从;遵守 [ply with]。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29) 通“负”( fù )。
负荷;驾驶 [drive]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再鼓,服辇载粟而至。
——《淮南子·人间》(30) 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31) 通“覆”( fù )。遮盖,掩蔽 [overspread;cover] 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
——《韩诗外传》词性变化 ◎ 服 fú 〈名〉(1) 衣服,服装[clothes]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2) 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
又指丧服 会仲孺有服。(有服:有丧服在身。)
——《史记·武安侯传》(3) 事情 [thing]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礼记·学记》(4) 服丧 [mourning] 三年服阙。
——《风俗通·十反》服阙,服全椒长。——《后汉书·刘平传》(5) 又如:服满(服阙。
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6) 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o horses are placed in the middle of four for driving a carrige in ancient times] 两服上襄。
(上襄:指马头昂举。)——《诗·郑风 》(7) 通“箙”。
盛箭之器 [quiver]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诗·小雅·采薇》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荀子·议兵》(8) 又如:服无矢(箭筒内无箭。形容实力不强大)(9) 通“鵩”。
6. 文言文 宋史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岘生之年,适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曰三美。七岁,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迁著作佐郎。汉乾佑初,加朝散阶。十六,登朝为著作郎。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
建隆初,授太常博士,从祀南郊,赞导乘舆,进退闲雅。太祖谓近侍曰:“此谁氏之子,熟于赞相?”左右即以岘门阀对。俄拜刑部员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丁丑冬至,有司复请祀昊天上帝,诏岘议其礼,岘以祭义戒于烦数,请罢之。二年,议孝明、孝惠二后神主祔于别庙,岘以旧礼有二后同庙之文,无各殿异室之说,今二后同祔别庙,亦宜共殿别室。孝明皇后尝母仪天下,宜居上室。孝惠皇后止以追尊,当居次室。从之。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判州事。代还,是岁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有司以七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四年,南郊,岘建议望燎位置爟火。
先是,王朴、窦俨洞晓音乐,前代不协律吕者多所考正。朴、俨既没,未有继其职者。会太祖以雅乐声高,诏岘讲求其理,以均节之,自是八音和畅,上甚嘉之。语具《律志》。乐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乐,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请目曰“拱辰管”,诏备于乐府。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复轻侮人,尝以官船载私货贩易规利。初为判官郑同度论奏,既而彰信军节度刘遇亦上言,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
六年,起为太常丞,分司西京,复阶勋章服。端拱初,上躬耕籍田,岘奉留司贺表至阙下,因以其所著《奉常集》五卷、《秘阁集》二十卷、《注释武成王庙赞》五卷奏御,上甚嘉之,复授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
是秋得暴疾,卒,年五十六。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父亲和凝,是后晋的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和岘出生那年,正好遇上和凝进入翰林、加赐金紫、知贡举。和凝高兴地说:“我平生美事,三样一起来了,这孩子适合我。”因此给和岘取名为“三美”。和岘七岁,恩荫得官左千牛备身,升为著作佐郎。后汉乾祐初年,加朝散官阶。和岘十六岁,为著作郎。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担任太常丞。建隆初年,和岘授官为太常博士,随从皇上在南郊祭祀,辅助行礼,引导乘舆,进退从容优雅。太祖对近侍说:“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精于行礼引导?”左右就把和岘的门第回报太祖。不久,和岘授官刑部员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乾德元年(963年)十一月甲子,在南郊祭天。丁丑冬至,有关部门又请求祭祀昊天上帝,诏令和岘议定礼制。和岘认为祭祀的要义是避免烦琐,请求停止这项祭祀。乾德二年,议论孝明、孝惠两位皇后的神位归附到祖庙以外的庙堂,和岘认为旧礼有二后同庙的条例,没有分殿异室之说,如今二后一同归附到另外的庙堂,也应该同一庙殿而各居一室。孝明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居上室。孝惠皇后仅仅是追封尊号,应当居次室。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乾德三年春,刚攻下夔州,任命内衣库使李光睿暂任知州,和岘任通判州事。任满还朝,这年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月,有关部门在七日辛卯蜡祭百神,和岘呈上建议纠正这一错误。四年,在南郊祭祀,和岘建议在望祭、燎祭的位置安置火炬。以前,王朴、窦俨精通音乐,考订过许多前代不和乐律的乐章。王朴、窦俨死后,没有继承他们职位的人。适逢太祖认为雅乐的声调过高,诏令和岘来考求原理,用调律器调音,从此八音和谐顺畅,皇上非常赞赏他。这些在《律志》中有详细记载。有种叫叉手笛的乐器,皇上想把它增加进雅乐演奏的乐器中,和岘马上命令乐工调音,与乐律相协调,手持这种乐器演奏的样子就像是在拱手作揖,和岘请求起名为“拱辰管”,皇上下诏把它放在乐府内。开宝初年,和岘升为司勋员外郎、代理泗州知州,判吏部南曹,历任夔州、晋州二州通判。开宝九年,江南被平定,和岘受诏担任采访使。太宗即位,和岘升为主客郎中。太平兴国二年,从兖州知州,改任京东转运使。和岘性情苛刻吝啬,喜欢聚敛钱财,又轻视欺侮人,曾经用官船载私货贩卖谋取钱财。起初被判官郑同度论罪上奏,后来彰信军节度刘遇也上言,追查核实情况后,和岘被革职除名,流放到汝州。太平兴国六年,和岘被起用为太常丞,分司西京,回复官阶恩赏朝服。端拱初年,皇上躬耕籍田,和岘送留司官员贺表到宫中,并借机把自己所著的《奉常集》五卷、《秘阁集》二十卷、《注释武成王庙赞》五卷奏上御览,皇上很赞赏他,又授官主客郎中,判太常寺兼礼仪院事。这年秋天和岘得了重病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二、语文文化常识:服阙后官复原职还是任新官职?
服阕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ú què,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一般服阙后是官复原职,如汉· 蔡邕 《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举孝廉,除郎中君 莱芜 长,未出京师,丧母行服。故事,服阕后还郎中君。”《宋史·列传第二十二》:“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
三、《梁史刘杳传》阅读理解及翻译
梁史刘杳传
刘杳,字士深,平原人也。祖乘民,宋冀州刺史。父闻慰齐东阳太守,有清绩,在《齐书良政传》。杳年数岁,征士明僧绍见之,抚而言曰:此儿实千里之驹。十三,丁父忧,每哭,哀感行路。杳少好学,博综群书,沈约、任昉以下,每有遗忘,皆访问焉。出为临津令,有善绩。秩满,县人三百余人诣阙请留,敕许焉。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因著《林庭赋》。王僧孺见之叹曰:《郊居》以后,无复此作。普通元年,复除建康正,迁尚书驾部郎;数月,徙署仪曹郎,仆射勉以台阁文议专委杳焉。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还除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忧去职。服阕,复为王府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谓杳曰:酒非卿所好,而为酒厨之职,政为不愧古人耳。俄有敕,代裴子野知著作郎事。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仍注太子《徂归赋》,称为博悉。仆射何敬容奏转杳王府谘议,高祖曰:刘杳须先经中书。仍除中书侍郎。寻为平西湘东王谘议参军,兼舍人、知著作如故。迁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卒官,时年五十。杳治身清伦,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选自《梁史刘杳传》,略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B.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C.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D.杳以疾陈解还/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书成/以本官兼廷尉正/又以足疾解/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B.普通元年是用年号纪年。我国古代的纪年法常用的有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C.服阕,又叫服除,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居丧者的服丧期长短不同。期功就是穿丧服满一年。
D.尚书,一指《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另指官职,本文尚书左丞就是辅佐尚书令的职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杳孝敬父母,能够克己守制。刘杳十三岁为父亲守丧,常常痈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后来他为母亲守孝不食荤腥,只吃素食。
B.刘杳政绩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刘杳出任临津县令,在任期满后,该县有三百多人到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
C.刘杳博闻强记,文学成就卓著。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遗忘的,都来问他。他还曾参与撰写《遍略》《林庭赋》和注解《徂归赋》。
D.刘杳清廉俭朴,没有过多嗜好。临死时,他要求儿子丧事从简。回乡安葬时,选择墓地,只需安放下一副棺材就行,不要设灵筵祭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出为余姚令,在县清洁,人有馈遗,一无所受,湘东王褒称之。
(2)昭明太子薨,新宫建,旧人例无停者,敕特留杳焉。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 A(本题考查断句能力。陈解是请求离职,还指回京,与除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联系更紧密。所以排除B与D两项。举的宾语是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补足语是撰《遍略》,所以,詹事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入华林撰《遍略》放在一起。另外,《遍略》书成要分开。)
5.(3分) C(期是穿丧服满一年的意思。)
6.(3分) C(《林庭赋》为独撰)
7.(10分)
(1)(5分)(刘杳)出京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清洁馈遗褒称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5分)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没有留任的,皇帝下诏特意留下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新宫例无停各1分,句子大意2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杳字士深,平原郡人。祖父刘乘民,刘宋时任冀州刺史。父亲刘闻慰,齐朝时任东阳郡太守,政绩清廉,事迹记录在《齐书良政传》中。
刘杳只有几岁,征士明僧绍见到他,抚摸着他的头说:这小孩真是一匹千里小马。十三岁。父亲去世守丧,每次痛哭,哀伤得让过路人也感动不已。
刘杳年少时十分好学,博览群书,沈约、任昉等人,每遇到有些遗忘的东西都来问刘杳。出任临津县令,政绩很好,任期满后,临津县三百多人到朝请求他留任,皇帝下诏同意了百姓的请求。刘杳因病请求离职,回京后任云麾晋安王府参军。詹事徐勉推举刘杳和顾协等五人进华林院撰写《遍略》,该书完成后,以原任职官兼任廷尉正,又因脚疾解职。因此有闲暇著《林庭赋》。王僧孺看了后赞叹地说:沈约的《郊居》以后,便没有这样好的作品。普通元年(520),又任建康县令,提升为尚书驾部郎,几个月后改任署仪曹郎,仆射徐勉将台阁文议交由刘杳负责。出任余姚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洁,有人给他送礼,全都没有接受,湘东王对他大加称赞和褒奖。回京后任宣惠湘东王记室参军,母亲去世后去职离任。服丧期满,恢复王府记室官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大通元年(527),提升为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对刘杳说:酒不是你所喜欢的,但任酒厨之官,完全是为了不愧古人。不久有诏令让他代替裴子野负责著作郎的事务。昭明太子死后,新立太子,原东宫人员按旧例都要离职调任,皇帝下诏特留刘杳仍在太子宫任职。继续注释昭明太子的《徂归赋》,人称他知识广博。仆射何敬容奏请刘杳转任王府咨议,高祖说:刘杳必须先经过中书。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不久任平西湘东王咨议参军,仍然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和著作郎。提升为尚书左丞。大同二年(536),死在官任上,年龄五十岁。
刘杳为人清廉俭朴,没有过多的嗜欲。生性不不自我夸耀,不评论别人的长短是非,看了佛家的经典后,时常做善事,忍让克己。天监十七年(518),自从为母亲守孝,便长期不食荤腥,只吃素食。临死时,遗言用僧服装殓,用敞车运载,还乡安葬,随便选择一片墓地,只需安放下棺材就够了,不要设灵台祭筵。其子按他的遗愿办理了丧事。
四、守丧期满的文言文说法
守丧期满的文言文说法有:服阕、服除、除丧、脱服等。
服阕:服阕指的是守丧期满除服,其中阕是终了的意思。
服除:服除的意思是守丧期满。
除丧:除丧的意思是守孝期满,脱除丧服。
脱服:脱服的意思是脱去丧服,即服丧期满。
五、服阕和服除的区别是什么?
服阕和服除的区别为:
一、指代不同
1、服阕:守丧期满。
2、服除:守孝三年。
二、侧重点不同
1、服阕:侧重于表示完成了。
2、服除:侧重于表示三年期满。
三、引证用法不同
1、服阕:洪深 《冯大少爷·电影故事》:“生服阕后,举家移居海上,居室服用,务极华侈。”
2、服除:《西厢记诸宫调》卷八:“如今服阕也。”(到了今天已经守孝三年完毕了。)
六、服阕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守丧期满除服。
阕﹐终了fú què 服阕【释义】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