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扇在古代属于平扇之一,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起源与发展?-趣历史网

 扇子在中国汉文化中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归纳后可分为平扇与折扇这两大类,而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属于平扇之一的团扇到底有着怎样起源与发展?

团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为何称之为团扇呢?是因为扇子为圆形,有团圆友善、吉祥如意之意。中国的扇子最早起源于商朝,那时的扇子不是用来扇风纳凉的,而是在帝王出巡后起遮蔽风沙的作用。团扇用于扇风纳凉还要从西汉开始算起,比如东汉末年的军师诸葛亮,就时常轻摇手上的鹅毛扇。

东汉以后的团扇逐渐发展为以长圆、六角、葵花等形状为主,再佩以流苏、扇坠、玉器等作为装饰。而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最早起源于三国时期,据史书《晋书·王羲之传》中记载:有一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

西汉著名才女班婕妤还为团扇著有一首诗,诗名曰《怨歌行》:“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

古代团扇发展至今,主要的形状有以下六种:圆形团扇、花瓣形团扇、长方形团扇、芭蕉式团扇、桐叶式团扇以及椭圆形宫扇。唐朝时期,团扇开始传入当时还处于奈良时代的日本。

团扇至北宋时,就已被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所取代了,其扇骨多为牛角、象牙、湘妃竹等多种名贵材料,样式分琴式、如意头、竹节式。南宋开始盛行画扇、藏扇之风,明清时期尤为最盛,如竹石画家郑板桥、扬州八怪中的金农与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等都喜爱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二、团扇的历史

团扇

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王昌龄《长信愁》诗:“奉帚平明秋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杖扇新录》载: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圆、六角诸式,皆倩名人书画,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类。名为“团扇”。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

圆形或近似圆形,柄不长,多为唐代女性随身佩带,中国团扇一般在扇面画上仕女图。日本通常用在艺伎表演时,古代日本有用其作为族徽。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折扇系日本发明,而后传入中国。日中两国人民的共同智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 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 、盂兰盆节 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三、团扇的历史和含义

团扇象征了团圆美满之意,中华民族的传承中,扇文化是器物文化的一个重要支脉,而团扇则是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

团扇的历史和含义

团扇的历史和含义(团扇的历史及年代)

古代团扇的形状各种各样,有圆形团扇、花瓣形团扇、长方形团扇、芭蕉式团扇、桐叶式宫扇等等。

团扇也被叫做合欢扇,最早寓意着对新婚男女的祝福,后来慢慢也引申为对每一个家庭的祝愿,阖家欢乐。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

四、古代的团扇,它到底有着怎样的起源与发展?

扇子是实用之物,可以扇风取凉。中国人向往美,在扇柄扇骨上雕刻花纹,在扇面上作画、书写诗词歌赋,逐渐扇子成为了艺术品,成为了大家喜爱收藏的东西。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摘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遮挡太阳,摇动扇面产生风,因此把扇子称为障日,这便是扇子的初源。

在商周时出现了一种“翟扇”,就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扇子,称之为“羽扇”。

后来扇子用苇制作,成为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是权力的象征物。因此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称之为“宫扇”。大家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皇帝上早朝时,后面有两位宫女各执着一把仪仗扇。这就是赤裸裸的权力象征。

后来魏晋南北朝时出现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故事讲述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现在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一个“题扇桥”,便是王羲之题扇处。可见在魏晋时就出现追求风流雅事的题扇之举。

三国时著名的谋士诸葛亮喜欢手执鹅毛扇,轻轻一摇扇子,就有了计谋。因此后来的许多谋士、幕僚开始追逐潮流,轻摇羽扇,显示自己足智多谋,成为了儒雅智慧的象征。

隋唐时,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如没有一把扇子,显得自己没品位。因此视扇子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在这一时期,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

到了清代,扇子开始普遍流行开来。不光是文人墨客,还有官员、账房先生,甚至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各色人等也喜欢摇扇“摆造型”。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

除了文人墨客,古代小姐、贵妇也喜欢扇子,她们喜欢用绢宫扇、纨扇、团扇,带着有樟木或者檀木的体味儿圆月形扇子。但古代小姐、贵妇都是借扇掩面而笑,突出自己的美。在唐代结婚时新娘要用扇面遮挡自己的脸,替代了后期的红盖头。

在小说故事中也少不了扇子的身影。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就常用扇子作为武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制造龙卷风,孙悟空都奈何它不得。济公有一把破蒲扇,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有非凡的神力。

在现在,最喜欢拿扇子的有四种人,一是说书人,二是说相声的,三是乘凉下棋的,四是文人、书画家。前二者是作为一种道具。后二者可能附庸风雅罢了。

扇子不仅仅在中国,还流传到了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欧洲。乾隆时广州的商人曾专门生产适应欧洲贵妇趣味爱好的象牙折扇。这一把小小的扇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轻罗小扇从权力的象征到走入寻常百姓家,承载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成为了智慧的象征。你可曾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把轻罗小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