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是什么职位啊?

古代的太师职位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太师和太子太师的区别

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元、明、清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古代太师是什么职位

古代的太师职位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太师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周时为“三公”;汉哀、平间,尊为“上公”地位更在“三公”上,其后魏、晋、江左均随称“上公”;后魏称“三师”;后周又为“三公”;隋时依后魏称“三师”,唐依隋制亦称“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

古代太师是什么官职

一、太师

太师,官名,始于商朝,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或“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二、太傅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据著作记载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三、太保

太保,中国西周(前1046年)至清宣统三年(1912年)的官职名。据记载,殷商太甲时,伊尹就担任太保。西周成王时,成王年少,由周公与召公辅佐,以召公担任太保,太保之名由此而始。

四、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指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设置的辅政官员。清朝初期沿袭明制,设四殿二阁,即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和东阁。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五、领侍卫内大臣

领侍卫内大臣,清代官名,正一品。清代顺治时期正式设立,乾隆时期达到了高峰,自嘉道以降,特别是军兴以后,中央式微,咸同以后,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殿阁大学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领侍卫内大臣

太师 是个 什么样的官位?

太师的官位是六卿之首。

太师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

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

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扩展资料:

秦以后太师只是表示地位高无实权,基本上都是死后追授,生前称太师的不是快退休了,就是快死了。

太师在晋时避司马师讳曾改为太宰,晋后又恢复,与太傅、太保一起被称为三师或三公。地位高于太尉、司徒、司空所谓的三公,所以也叫做上公。

单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太师是皇帝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并指导君王如何治国的那种,而非只是给皇帝讲讲课的老师,所以太师从出现起,更多的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而不是厉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师

古代的太师是什么职位?

古代的太师职位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职权。

典籍记载: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师,中国古代职官。又名太宰,掌邦治,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周武王时,周公旦始居之。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而东,周公主之。”周公薨,毕公代之。汉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复置太师官,而孔光居焉。汉东京又废。献帝初,董卓为太师,卓诛又废。魏世不置。晋既因太师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在周朝,太保与太师、太傅合称“三公”。

古代的时候太师是什么官?

1、最高武官。

西周时设此官,为最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等国沿用,战国时废。

2、辅佐国君的官,为三公之一。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注:“师,天子所师法。”贾谊《新书·保傅》谓指师道之教训。

秦不置太师。

汉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掌导天子、议朝政,无所不统,故不一职为官名。西汉平帝元始元年置太师,居三公之首,位上公。王莽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位上公。东汉省太师、太保,只置太傅,掌导天子。《后汉书·献帝纪》:“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王莽使太师王匡、国将哀章守洛阳。”

晋朝避司马师讳,设太师为太宰,以后各代仍称太师。

见《通典·职官二·太师》。

3、指太子太师,是辅导太子的官员。

此官商周已有。

西晋设太子太师,北魏、北齐也设此官,隋朝以后历代多沿置。明、清两代以朝臣兼此官,实为虚衔。

参看《通典·职官十二·太子六傅》。

师、傅、保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负有辅导之责。

据《大戴礼记》,师是传授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负责天子或太子智育、德育、体育的人。

4、表示恩宠的加衔。

历代大官的加衔,多以太师为最高加衔,表示恩宠至极,但无实职。

唐代本无实任太师,而宋朝的藩镇纷纷加官,加至无可再加,就都称太师。

辽人见唐宋皆以太师为贵,便以太师为最高官的泛称。

宋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宰相亲王的加官,皆为正一品。

5、古代乐官的长官。

《荀子·乐论》:“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