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弱冠之年”指的是几岁啊?

弱冠之年是指20岁,古代男子在20岁的时候会行弱冠礼,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带上帽子,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完成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象征着男子正式成年

弱冠礼一般是由父亲主持,并且邀请德高望重的贵宾作为贵宾为冠冠礼的男子加冠,在加冠的次数上,分别加上三次,这三次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结束后贵宾会宣读贺词,赐予他一个“美”子。

  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这个时候的加冠之后的男子已经表示成年了。

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所以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二、垂髫是多少岁

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其他关于年岁的名称: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扩展资料:

垂髫一词出自魏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如下: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白话释义: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发垂髫

三、垂髫是指多少岁?

髫年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年龄称谓

0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0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0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