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园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贵族墓园,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约850米
八亩墩航拍全景(西—东)
整个墓园由主墓、外围陪葬墓和隍壕三部分组成。主墓耸立于墓园中心的小山之巅,为东西向长方形覆斗状。主墓外围现存30座排列整齐的小型土墩,大体呈两周等距离分布,内外对应、紧紧环绕。小型土墩外围是围绕山体一周的规整隍壕,隍壕转角方正,周长约630米、宽21—23米。包括隍壕在内,墓园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2016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考古发掘,截止2019年11月,已完成主墓、外围31座陪葬墓的发掘,完整揭露了整个墓园,出土印纹陶、原始瓷等随葬器物571件,另有千余件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已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考古清理。
龙山107号墓土墩及块石护坡(南—北)
(1)主墓
主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两层覆斗状土台和封土构成,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下层土台四周有两层整齐的块石护坡,上层土台底脚有转角方正的大块石坎围护。土台底边长70米,宽约50米,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15米,所用土石方量20000多立方米。
主墓平面为东西向甲字形,由墓坑和墓道两部分构成,墓向272 。
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端正中,长9米,宽2.5—2.9米。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柱、竹篱笆及多道横撑木朽烂痕迹。圆形立柱半包在墓道壁内,立柱之间有密集的竖条状竹篱笆,他们和墓道底部及填土中发现的横向撑木组合,共同支护起一条东西向的巷道。 椁室位于墓坑中后段,为长方体箱式结构,长8.6米、宽2.4米,椁外有二层台。独木棺位于椁室中部,长3.9米、宽0.69米。
墓坑前段,墓室与墓道之间,首次发现用草包泥垒叠的封门墙,朝向墓室的一侧较陡直,另一侧为斜坡状,墙宽3米、高2.9米。主墓北侧发现一个长条形器物坑,长23米、宽1.3米、深0.7—1.2米。坑内密集摆放陶瓷器,其中原始瓷器成组集中在西段,带盖印纹陶器整齐排列在中、东段,个别陶罐内尚存牛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陶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已全部取样做进一步分析。
(2)陪葬墓
外围小型土墩均为馒首形,直径10—20米,高2米左右,土墩间距5—8米,土墩间未发现叠压打破关系。除一座土墩内墓葬被完全破坏外,其余土墩中心均发现一座墓葬,加上无土墩的两座,主墓外围共发现小型墓葬31座。有土坑石床、土坑木椁及石室墓三种类型,以土坑石床墓占绝大多数。东西向墓葬30座,且多有位于西端的墓道,11座墓葬的外围发现了同时期的器物坑或器物组。墓葬朝向、随葬品摆放、墓外器物坑设置及时代特点等,均与中心主墓高度一致,这批小型墓葬应为主墓外围大体同时的陪葬墓。
龙山107号墓绿松石饰件出土状
(3)随葬品
随葬品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两大类,陶瓷器主要集中堆放在墓室后端,少数散见于墓室前端及中段。陪葬墓的随葬品346件,几乎均为陶瓷器。主墓除225件陶瓷器外,还在独木棺内外发现大量玉石器,包括绿松石、玉、玛瑙、萤石、水晶等,玉簪、绿松石组合髻及成串管珠组成的冠饰和服饰最为精美。
印纹硬陶罐类存储器和原始瓷碗、杯等饮食器是随葬品固定配伍,多数墓葬还共存一定数量的泥质或夹砂陶盆、越式鼎、三足盘、汝钉足壶等,显示出强烈的越文化特点。越式鼎、三足盘大小递减,显然受中原列鼎制度影响。主墓及个别陪葬墓出土少量中原及江淮地区特点的仿铜陶鼎和袋足盉等,是墓园范围内少有的非越文化因素。
(4)发掘意义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时代和文化面貌判断,墓园范围内墓葬均为春秋晚期的越墓,中心主墓规模巨大、气势雄伟,或达王侯等级。
本次发掘是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后越文化考古的另一项重大新成果,对弥补文献记载较少的东周越国早期 历史 ,研究越国的 历史 文化和疆域变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次发现并完整揭示了一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墓园要素齐备、布局整齐,结构独特,全国罕见,这一全新发现填补了越国贵族墓园制度研究的空白。
中心主墓由两层覆斗状土台构成,土台外围有块石护坡和石坎围护,整体气势恢宏,工程量巨大,堪称东方“土石金字塔”。
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墓道边壁发现了立柱、横撑木及竹篱笆痕迹,为江南大型土墩墓熟土堆坑找到了关键性证据。
龙山107号墓原始瓷器出土状
主墓外围发现迄今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坑内器物排列整齐,器内存储样品的检测将为越国贵族墓葬埋葬制度研究提供极为难得的资料。
本次发掘,是在大遗址考古规范指导下,明确的学术目标引领下,以城址为中心,除墓园的完整揭示外,还利用调查、勘探等手段, 探索 城、墓之间的有机结合。全程采用多种数字记录手段,注重多学科横向联合,始终兼顾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利用,是 历史 时期大遗址考古工作的典型案例。引进民营资本参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运营的新模式,更是全国首创,对今后的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最大的古墓。
秦公一号大墓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5]古墓。该墓有186具殉人,其中三层台上环椁室置殉人166具,填土中埋人牲20具。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籀文,酷似“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世界上最大的陵墓是什么
陵墓总是蕴含着怀念,凭吊古今。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陵墓是什么吗?下面就让我带大家来领略一下古代的情怀。
世界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1]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地理环境
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之滨。骊山是秦岭北麓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约25千米,南北宽约7千米。传说因此山山体像一匹骊色(黑色)的骏马,因而得名。骊山是在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的地垒,海拔1000米左右,断层错落,山峦与沟壑相间,构成了一条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并由此发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于骊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积扇上。
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这段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谷峰相问,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状似盛开的莲花,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犹如莲蕊居于正中。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东侧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有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载:“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征。
布局结构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千米。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
整个陵园由南北两个狭长的长方形城垣构成。内城中部发现一道东西向夹墙,正好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高大的封冢坐落在内城的南半部,是整个陵园的核心。陵园的地面建筑集中在封土北侧,陵园的陪葬坑都分布在封冢的东西两侧。形成了以地宫和封冢为中心,布局合理,形制规范的帝王陵园。
最新发现
2016年11月,在对秦始皇陵最新的钻探工作中,新发现了大量陪葬坑,其中有的陪葬坑的面积甚至达几千平方米。此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400余座,本次钻探新发现了几十座小型墓葬和陪葬坑。在已发掘的陪葬坑里,基本以陶制品为主,在秦始皇陵陵区外围,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的盔甲、胄等,且都为石制。据考古专家推测,这些武器应该不用于实战,因为石制物品不仅沉重而且很脆,用这样的装备上阵杀敌,盔甲很容易脆裂,其真实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所发掘什么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是懿德太子
截至2021年,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是懿德太子墓。 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