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生之敌,同根生的蒙牛伊利,20年间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蒙牛的牛根生,是伊利郑俊怀一手提拔起来的

在20年前,郑俊生是伊利的上层领导,牛根生则是洗瓶工人。由于牛根生在承包中表现不俗,业绩很好,于是被提拔为销售经理。对于这个销售经理,郑俊怀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随着业绩和能力的的不断提高,牛根生的位置也是越坐越高,被提拔为公司副总。这时候的牛根生,能力已经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牛根生从伊利离职

能力越来越强的牛根生,让郑俊怀产生了不安,因为他感觉到牛根生越来越难以驾驭。于是,开始处处设防。牛根生非常聪明,当他发现这种情况以后,就打了辞职报告提出了辞职。虽然郑俊怀嘴上说着不同意刘根生辞职,但是,却把牛根生的辞职报告留下来了。其实,等于说他默认了牛根生的辞职。

牛根生开创蒙牛

牛根生离开伊利以后,由于他之前在伊利任职的时候,为人豪爽,因此,一些老员工都希望和他一起他另立门户。于是,他开创了蒙牛。蒙牛的实力与伊利的实力自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牛根生凭借在伊利公司锻炼出的营销能力,很快就让蒙牛进入到众多人的视野之中。

当伊利以老大的姿态傲视群生的时候,蒙牛则以低姿态,迅猛发展自己的业务。当伊利回过头来看时,蒙牛已经和自己相差无几,平起平坐了。

蒙牛与伊利化干戈为玉帛

两家企业,一生之敌,相杀几十年。同根生的蒙牛和伊利,在蒙牛集团的副总裁“希望和毅力化干戈为玉帛的”表示下,双方似乎达成了共识。不过,所谓同行是冤家,蒙牛和伊利这两个品牌之间的恩怨情仇,估计终归是要无解了。

二、大家知道伊利和蒙牛这两个大企业总裁的故事吗?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

潘刚,中共党员,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中欧工商管理学院EMBA。

潘刚1970年出生于内蒙古;1992年7月大学毕业后即进入伊利集团;2002年7月任职伊利集团总裁兼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时为中国520家重点工业企业最年轻的总裁;2005年6月股东大会上,得到流通股代表的全票支持,当选为董事,进而全票当选为伊利集团董事长,兼任总裁。

在潘刚率领下,伊利集团创造了持续进步的出色经营业绩,已经成为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下辖原奶、液态奶、冷饮、奶粉、保鲜五大事业部,液态奶、冷饮与奶粉三大主营产品都名列全行业第一。公司2004年销售收入87.35亿元,200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56.59亿元,稳居全行业首位。

潘刚1999年起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被业内外誉为“中国液态奶第一人”,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和龙头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液态奶已经取代奶粉成为目前中国乳业最重要的产品。在潘刚主导下,伊利集团率先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将液态奶的保质期延长了20多倍,突破了此前只能囿于本地的销售半径,从而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引发了全行业的跟进,现在液态奶事业部每年给伊利集团贡献65%以上的销售收入,中国液态奶产销量占到了行业总量的50%以上。

潘刚就任总裁主抓公司经营后,体现了卓越的经营领导能力,伊利集团进入一个加速度发展的黄金时代。2002年销售收入40.10亿元,比2001年的27.02亿元增加51.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6.57%;2003、2004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了62.99亿元、87.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7.09%、38.67%;2005年销售收入将轻松突破百亿元。

伊利集团在2004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公司接连发生“独董风波”与“高管事件”,2004年12月,前任董事长郑俊怀等五名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因涉嫌犯罪被依法立案审查,震惊全国,引发了部分流通股东的不安和动摇。在公司内外建立起了极大威望的潘刚此时临危受命,被寄以率领公司化危为机的厚望。潘刚以其特有的稳健缜密风格,全面推行精确管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透明制度,高度重视赢利能力,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迅速增强了公司员工、投资者与舆论的向心力,率领伊利集团在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连续创造了中国乳业历史最佳经营业绩,前三季度销售收入已经超越2004年全年水平,赢利能力大幅提升,同时使得伊利“牛奶专家”的形象更加突出;而其主持通过的一揽子十多亿元的投资计划更是令业内外惊叹不已,被形象地称为“将会释放核弹一般的产销能量”,他领导公司进入了又一轮发展的黄金时代。

潘刚还是中国“五四”青年奖章与内蒙古十大杰出青年的获得者,入选国内知名财经杂志《经理人》2003年度 “10位最有价值的40岁以下新生代企业家”,兼任内蒙古青联副主席、中国乳协副理事长、中国奶协副理事长

三、谁知道蒙牛和伊力的故事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之后,最终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记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牛根生对此没有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在伊利待了16年,你的业绩很好,员工也很爱戴你,突然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企业,既不反抗,也不喊屈,你当时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现实吗?"记者问。

牛根生皱了皱眉头,非常动情地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反思:流放北大,面壁十年图破壁

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就这样来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3个月,2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牛根生呵呵地笑。

"我在20岁之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自然变好了,所以从面子上我还是过得去的。正好,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所以我当时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学。大学老师怎么讲课?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

"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过得如此清闲。

蒙牛老总(蒙牛老总和伊利老总的故事)

"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牛根生说。

从伊利开始就跟随牛根生的一个部下告诉记者:"老牛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老牛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

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

无奈: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头,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哀兵必胜!既然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大家起个新名字吧。"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韬光养晦 逆来顺受 绝地反击

独家揭密:××公司资金扶持××品牌公司,策划几十家媒体恶意诽谤蒙牛。公安机关查出之后,当地政府对××公司采取三项惩罚措施:"罚款6000万,公开道歉,下不为例。"然后征求牛根生的意见。除了"下不为例",牛根生建议不要实行另外两项措施。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面对"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的"三无环境",没有人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在蒙牛新的管理团队当中,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当时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牛根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一切竞争要从设计时开始"。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刚过了8个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变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按照出资额度排序,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其中,邓九强是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给蒙牛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后来投奔牛根生成了牛根生的副董事长。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后来又和"蒙牛"合作,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四、讲讲牛根生和伊利的故事

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1998年,牛根生从伊利辞职。谈至辞职的原因,牛根生2001年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主要是缘于高层的权力斗争。”当国企老总感觉到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或者被人挑唆到觉得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会请你走人的。“ 此后,牛根生于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实现了快速增长。对于蒙牛的成立,社会上有人称,牛根生的离开使伊利不少元老级管理人员均跟随而去,原先的伊利一分而二,成为现在的蒙牛和伊利两个乳业巨头。

五、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当年为何从伊利集团离开?

因为牛根生当年在伊利集团的位置威胁到了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的地位,所以牛根生只能选择用辞职的方式自保。

牛根生的地位远超郑俊怀。牛根生曾经是一名养牛工人,后来进入伊利集团,从最底层的工人做起,做到了伊利公司经营副总裁的职位。牛根生的名字在伊利集团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了解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对每一个员工都非常好。当时牛生根的年薪就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他并没有把这些钱都放在自己的口袋中,而是拿出一部分钱和员工们共同分享,就让很多在伊利工作的员工都非常支持牛根生。慢慢的牛根生在伊利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有一些员工根本不认识董事长郑俊怀,但却非常了解牛根生。一山不容二虎,伊利集团董事长怕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所以就慢慢的开始排斥牛根生。牛根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人,他也了解企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就主动选择离开伊利公司了。

直到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牛根生都表示他非常理解郑俊怀的做法,如果我董事长换成是他也会做和郑俊怀一样的决定,可见牛根生是一个格局非常大的老板。牛根生在伊利的十年间已经学会了公司管理的流程和各个岗位应该遵守的规则,所以在离开伊利集团之后成立了自己的蒙牛公司,和伊利变成了对手关系。

牛根生在离开伊利公司的时候,已经40几岁的年纪了,这样的年纪再去其他公司应聘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牛根生也不得不自主创业,成立自己的牛奶品牌,现在蒙牛和伊利是市场上最强劲的牛奶品牌,牛根生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六、蒙牛与伊利的关系

蒙牛的老板以前是伊利的副总,现在成为了竞争关系。

蒙牛公司的老板叫牛根生,以前是伊利公司的副总,后来“下海”出来单干了,与伊利公司现在为行业竞争关系。

牛根生1992年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

1998年底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9年8月,辞去蒙牛集团董事长职务,成为专职慈善家。

扩展资料

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总部设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区,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

蒙牛是中国领先的乳制品供应商,专注于研发生产适合国人健康的乳制品,全球乳业10强 [4]  。蒙牛乳业成立以来,已形成了拥有液态奶、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多品的产品矩阵系列,拥有特仑苏、纯甄、优益C、未来星、冠益乳、酸酸乳等明星产品,为消费者的点滴幸福不断创新。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集团)规模大、产品线健全,位居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8强,是中国符合奥运会标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服务的乳制品企业;也是中国符合世博会标准,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服务的乳制品企业  。

伊利集团2017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80.58亿元,创亚洲乳企最好成绩,稳居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蝉联亚洲乳业第一。

在“全球织网”的战略下,伊利已经实现国际化布局。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伊利集团旗下多款产品长期居市场领先地位,整体营业额在行业中遥遥领先,是进入全球排名前八的亚洲乳企。

伊利集团现任董事长为潘刚。

参考资料:蒙牛_百度百科  伊利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