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个药方只有5味药,专调脾胃虚寒

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个药方,只有5味药,专门调理脾胃虚寒这个药方出自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后来在这个药方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出自东汉大医张仲景之手,张仲景生活的年代,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老百姓忍冻挨饿,又饿又冷就出现了脾胃病。所以张仲景特别注重对脾胃的调养,这个方子就是专门用来调理脾胃虚寒的。

【方药组成】:党参、炒白术、干姜、甘草、附子(制)。

1、干姜和附子

干姜和附子辛温,两者联手,把脾胃里的寒气散出去,再把脾胃暖起来。干姜的主战场在脾胃,附子就厉害了,喜欢走窜,它可以从脾胃一直暖到肾,所以,这个药方可以脾肾并治。

2、甘草

暖胃就像在一个又潮又冷的屋子里生火,干姜和附子的作用就是生火,但是光有火,没有柴不行啊,否则,这个火烧不长久。

这时候,甘草的作用就显现了,甘草性子缓,不急不躁,有了它,就像不断地往火堆里不断地添柴,可以让火一直烧下去,得以继续温暖房间。

我们开方子时,喜欢把这三味药一起搭配,干姜、甘草可削减附子的毒性,干姜、附子有了甘草,则药力更猛且持久。

3、党参和白术

党参和白术可以为我们的脾胃提供营养支持,对中医有点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脾在五行中属土,土地肥沃,土地有营养,那农作物才能长得好。

可别小看了白术,白术不仅是补脾高手,也是祛湿的高手。脾胃有了寒气,必然会影响脾运化水湿的能力,身体里的水液运化不出去,慢慢地就成了水湿,这时恰好需要白术排水湿。

虽然我们早已过了那个饥寒交迫的年代,但是脾胃虚寒的人依然非常的多。常言道,十人九寒。十个人里边,差不多有九个是虚寒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主要的是大家经常吃冰箱里刚拿出来的水果、雪糕等。另外现在空调已经普及了,无论家里、商场、公交和地铁以及办公室,处处是空调,稍不留神,寒气就会长驱直入,侵袭我们的胃部。

最后来说说【脾胃虚寒的几点表现】:

第一、怕冷

脾胃虚寒的人怕冷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怕冷,手脚总是冰凉冰凉的,脾主四肢嘛,脾胃虚寒,四肢自然暖不起来。

大家可以伸出手来摸摸自己的肚子,非常的柔软,如果你的肚子摸上去有点凉,说明你的脾胃是虚寒的,如果发硬,说明脾胃寒湿已经很重了。

第二、容易腹泻

脾胃虚寒的人,不能吃凉的,不能吹冷风,否则就会拉肚子。脾胃已经十分虚弱了,又受了寒,就要闹情绪,就彻底不工作了。当脾胃里的食物不能往上升清的时候,它就要转而往下走,就是腹泻了。

第三、容易胃痛

脾胃虚寒的人,胃痛起来的时候,喝点热水或者用暖水袋暖一下,就会感觉好一些,这就是虚寒性胃痛。女性朋友还会痛经。

第四、没完没了的上火

脾胃都虚寒了,为什么还偏偏容易上火,这事就奇怪了。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身体有了火气,这本身是可以引到下面,去温暖我们的手脚。可是脾胃太寒了,像一块冰一样横亘在那里,这团火下不去,只好往上走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那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第五、尿频,小便清长

像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可能是脾胃虚寒,脾胃没有火力把水湿蒸发掉,水湿自己找了个出口,从身体的下窍排出来了。到后面肾脏也会受到连累,慢慢地发展为脾肾两虚。

第六、脾胃虚寒的人也是会便秘

因为身体缺乏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津液无法很好地输布,肠道会因为缺少津液的润滑而变得干涩,在排大便的时候很困难。

第七、舌苔是淡白的

舌头看起来滑滑嫩嫩的,因为水液代谢不出去,这也是寒的表现。如果舌苔发黄,那就是有热,就不能用这个方子了。

虚寒体质的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要多久呢?直到怕冷、腹泻或者便秘等等这些问题得到改善为止。关于脾胃虚寒的症状,您占几条呢?大家都可以留言说说。

感谢关注@买氏外治传承工作室 每天学点中医 健康 养生 知识。

二、张仲景万能健脾祛湿经典方,苓桂术甘汤,四味药,健脾除湿除百病

湿气过盛 ,在现代人身上太普遍了, 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这个问题 ,来看诊的患者,伸出舌头一看,几乎都是舌体胖大、有齿痕,这些都是体内湿气重的表现。

很多人会有疑问,体内水湿多,是因为喝水太多了吗?其实并不是, 体内水湿多,是因为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了问题 。

正常情况下,我们喝进体内的水,首先要通过脾的运化,把需要的水液运输到身体各部分,被机体利用,之后再把废弃的水液通过膀胱、汗液等排出体外。

如果身体的水液运化系统出现问题,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泄系统也出了问题,此时就算不喝水,也会出现水湿在体内聚集。

水湿 很可怕的一点在于 具有潜伏性 ,它 前期人体 根本 感知不到 ,等到人体能 发现它的时候 ,它就 已经攻克了脾胃,占据了五脏六腑,弥漫在身体的每一条经络、每一个器官。

而且 湿邪 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特点—— 缠人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湿气在人体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进了面里,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种难度。

另外, 湿邪从不单独作战 ,它很 容易与风、寒、痰、热等结合在一起 ,形成风湿、寒湿、湿热、痰湿等,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病症。

所以 祛湿的根本,在于早发现 。发现得早,健脾调理就可以;发现得晚,就需要先消去体内的“邪”气,然后再健脾。

医圣张仲景 对湿气研究很透彻,有一个祛湿名方—— 苓桂术甘汤 ,成为后世 祛湿的鼻祖方 。

这个 方子始于东汉末年 ,当时洛阳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穷苦的病人因没钱治病相继离世,张仲景听说后从南阳赶过去,为穷老百姓免费看诊治病。这期间,发现一个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细问诊总结后,发现该村子很多人有“湿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严重。

于是经过治疗加观察,发明出了流传至今的千古祛湿方—— 苓桂术甘汤。组方就四味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

张仲景认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金匮要略》)所以这个方子的治疗思路, 重在温阳健脾化饮 。

因为 脾主中州 ,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 痰饮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停于胸胁,则见胸胁胀满 ; 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 ; 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 。

这个方子中, 君药是茯苓 , 既能健运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脾胃功能强大,就可以将体内痰饮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强大,痰饮随气而降,胸胁胀满、头晕目眩症状就会消失。

张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个温药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 桂枝 在该方中 为臣药 。桂枝就是桂树的枝丫,生发之力非常强大。桂枝在人体内 好像太阳,能够气化中焦脾胃的水湿,让水湿变成人体可以利用的“水蒸气”和汗液 ,“水蒸气”滋润身体各个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体外。

方中 白术 甘温补虚,苦温燥湿,在该方中 为佐药 ,可广泛用于治疗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生之症。白术味香,它 既能辅助茯苓补气健脾,也能辅助桂枝燥湿利尿 。

炙甘草作为使药, 主要功效是 补中益气,调和诸药 。另外炙甘草在这个方子中还有一个作用—— 收敛津液 ,因为方中桂枝、白术药性比较温燥,且茯苓利水,为防止体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这个方子紧紧扣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个思想: 桂枝从脾胃走到肌肉皮肤 ; 白术从脾胃往上走,升发清阳 ; 茯苓从脾胃往下走,降掉湿浊 ; 炙甘草稳固脾胃大本营 。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药仅四味,却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祛湿疗效惊人!

第一个治疗“心下逆满” 。心下就是脾胃这个部位,逆满就是脾胃水湿太多了,有一种上逆的感觉,比如喝点水就想打嗝或者呕吐。

第二个治疗“气上冲胸” 。意思就是说湿气太多了,不能气化成津液,到胸部这个位置受到了阻挡,于是就有一种气冲到胸部,很膈应的感觉。

第三个治疗“起则头眩” 。意思是说,蹲下去马上站起来头晕。蹲久了站起来头晕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刚蹲下就站起还头晕的话就是湿气太重的原因。当然也有单纯血虚的原因。但如果一个人湿气太重的话,他的脑部气血就相对不足,因为有一部分被湿气占据了,所以起身的时候会导致脑缺血从而头晕。

第四个治疗“身为振振摇” 。走路的时候身体摇晃,需要扶着墙走。为什么会摇晃呢?可以想象一下,只有小舟在江河里才会摇晃,身体里面的水湿多了,身体就好比小舟,摇摇晃晃的。

以上四个症状是苓桂术甘汤的主攻方向 ,当然,远远不止这些。放到今天来说,只要贴你有湿气,尤其是 中焦脾胃有湿气都可以用这个方子 。

显著特点就是 舌头又胖又大,口水多 。

中医博大精深,很多中药方剂治疗效果都很好,但 使用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来综合判断和分析, 辨证用药 。此类药方 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饮邪化热 这两类型的患者。

三、脾胃一调百病安,张仲景一个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身体才好

经常便秘、口臭难闻、吃饭不香、失眠睡不好?这些是不是你的日常?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脾胃问题惹的祸。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脾胃出了毛病。

脾胃不好,身体遭殃!

《黄帝内经》中说,“脾胃者,仓廉之官,五味出焉”。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就是脾胃,它为其他器官和生命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是“气血生化之源。在中医看来,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需要依靠脾胃来运化水谷,才能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维持。脾胃 健康 又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如果脾胃出了问题,很容易连累多个器官。

比如当脾胃无法很好消化食物时,各种垃圾就会堆积在肝脏内,影响肝脏的供血和正常运作,容易引起脂肪肝;脾胃虚的人通常肺气虚,更容易患感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另外影响肾脏,长期脾虚容易导致肾虚,会表现为盗汗、烦热或手脚冰凉、畏寒怕冷。

脾胃 健康 对人体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看自己的脾胃是否 健康 呢?身体好坏,脾胃说了算!5道题自测脾胃 健康

1、面色是否发黄

2、身体是否虚胖

3、口气是否不清

4、大便是否溏泄

5、上腹是否胀满

如果发现自己脾胃虚弱,我们还可以通过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子来调理。张仲景名方—— 小建中汤 。

在东汉末年动乱的时代,人们饥不饱食,很多人都存在脾胃虚弱的问题。张仲景看到苍生疾苦,于是写下一个方子,那就是由六味药组成的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由桂枝、甘草、大枣、白芍、生姜、饴糖这六味药组成,在服用时用水煎然后取汁,再兑入饴糖,用文火加热慢慢溶化,分2次温服。

那么这个方子适合哪些人群呢?

1.白瘦: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或萎缩;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中年以后皮肤干枯发黄;头发黄细软、稀少。

2.易饥:容易饥饿,一吃就饱,食量小,进食慢,好甜食。

3.易烦躁:性格比较开朗,但容易烦躁,容易激惹,特别在饥饿时。

4.易疲劳:容易疲劳,易肢体酸痛等;易心悸、出汗。

5.腹痛便结:容易腹痛,大便干结,甚至如栗状。

6.脉缓舌嫩:脉缓无力,心律不快;舌质柔嫩,舌苔薄白。

以下病证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以慢性腹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下垂、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慢性腹膜炎等。

2.以便秘为表现的疾病,如习惯性便秘、婴幼儿便秘、不完全性肠梗阻、结肠冗长、巨结肠病等。

3.以消瘦、面色黄、食欲不振为表现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等。

4.以腹痛、紫癜为表现的疾病,如过敏性紫癜。

5.以消瘦、乏力为表现的疾病,如低血压、低体重、低血糖、贫血、失眠症、神经衰弱等。

6.以疼痛为表现的疾病,如消瘦女性的乳腺小叶增生疼痛、痛经等。

7.消瘦、面色苍白小儿的低体重、营养不良、食欲不振、贫血、神经性尿频、头痛等。

脾胃一调百病安,如果发现自己的脾胃不好,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好了,身体自然健 健康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