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的成份

除湿的胃苓汤可治疗脾胃寒湿引起的水谷不分,泄泻不止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它的成份是:五苓散3g、平胃散3g,共调和即可。 注:五苓散的成份是:猪苓9g、泽泻15g、白术9g、茯苓9g、桂枝6g。 平胃散的成份是: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甘草4g,

急求防风通圣散和胃苓汤的中药配比药方.谢谢!

【来源】《宣明论方》

【异名】通圣散(《伤寒标本》卷下)。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 15克,石膏、黄芩各30克,滑石90克,生甘草60克,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克。

【功效】发汗达表,泻热通便。

【制备】上药水煎或研粉水泛为丸。

【用法】丸剂每次口服6克,每日2次。汤剂清水煎成2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临床应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说明】本方可用来治疗胃火旺盛,食多便少之肥胖症。方用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透表,使邪气、浊垢从汗而解;大黄、芒硝通便泄热;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解肺胃;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里热宿垢从二便而出。再以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调和药性,清下而不伤里。诸药饮用,有解邪热,泻宿垢,健腰身的作用。

功效:主治面色虚浮晦暗纳呆形寒舌胖有齿痕苔白腻

服用方法:水煎温服

药品出处:《丹溪心法》加桂枝灵仙木瓜络石

原料:苍术:10g,厚朴:10g,陈皮:5g,甘草:5g,白术:10g,桂枝:5g,猪苓:10g,泽泻:10g,生姜:10g,红枣:10g

胃苓汤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甘草 茯苓 苍术 陈皮 白术 官桂 泽泻 猪苓 厚朴

【用法】上药锉碎。每服15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

【主治】脾虚湿胜,致成黄疽,或大便泄泻,小便清涩,不烦不渴。

方剂名称 胃苓汤

方剂别名 胃苓散

药物组成 白术、茯苓、泽泻、厚朴、猪苓、陈皮、甘草(炒)各等分,桂少许。

处方来源 《保婴撮要》卷七。

方剂主治 肠胃受湿,呕吐泄泻。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姜水、灯心、陈皮煎汤调下。若停食吐泻,小便短少,腹胀作痛,用此方分利之,更用六君子汤以调补脾胃。

五苓散是一什么中药?有什么功效吗?

五苓散 

 

 

 

成:猪苓12g、

泽泻20g、

白术

12g、茯苓12g、桂枝8g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6g,日三服,多饮暖水,有汗出即可 

 

功能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蓄水证、水湿内停、痰饮

 

注意事项: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

茵陈五苓散

(《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药和匀,每次服6g,日三次。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请问胃苓汤是什么?和此药相仿的药是什么,我体寒也是可以吃虎地胶囊的吗?

问题分析:

下午好!胃苓汤是由中药甘草、茯苓、苍术、陈皮、白术、官桂、泽泻、猪苓、厚朴组成的中药成方。主要是治疗脾虚挟湿所致的病症。

意见建议:

与胃苓汤功效相似近的有,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中药处方多是临证时根据不同症状加减应用为好。而虎地胶囊,虽有清热利湿之功,但药性偏寒,体寒者不宜。祝好!

桂附理中丸可与胃苓汤同服吗?

桂附理中丸是治疗脾胃虚寒的中成药,胃苓汤是治疗脾虚湿盛证的中药方,都是中药可以同服,但需要根据你的情况,选择对证的药物,一个偏于温脾胃,一个偏于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