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真实的例子值得借鉴的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那么下面是我整理的创业真实的例子,就跟着我一起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业真实的例子一

唐雷、于飞克、程卫:三名大学生合伙开轰趴馆(轰趴别墅)年入800万

“轰趴”是由英文“HomeParty”音译过来的一个词,意为家庭派对。几十人租下一套别墅,别墅内娱乐设施齐全,可以 唱歌 、喝酒、烧烤,还可以看电影、打桌球、玩棋牌等。近两年,“轰趴”受到大学生以及都市年轻人尤其是白领一族的追捧。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聚会场所别墅“轰趴馆”在长沙悄然兴起,成为年轻人聚会的首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唐雷、于飞克看准商机,从大四起就与朋友合伙租别墅,提供给大学生开“轰趴”。两年来,他们已经在湖南、陕西、江西、贵州等地租下10套别墅,年营业额近800万元。

三人大二开始合伙创业

90后唐雷、于飞克两个人是大学同班同学, 毕业 于南京师范大学的程卫是他俩的高中同学。很多学生还在抱怨大学生活“无聊”时,三个浏阳小伙子在大二开始就琢磨着“合伙创业”。

三人大二开始合伙办 教育 培训公司,到大四那年,他们积累了30余万元。2013年,三人一拍即合准备投资新兴的别墅“轰趴馆”。“日租别墅聚会是一种全新的聚会模式,符合年轻人的需求。”唐雷告诉记者,这是个新兴行业,它在成长与完善,市场是看好的,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创新。

瞄准商机,2013年,三人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附近租下一套别墅,花费25万元左右装修一番,“新青年别墅聚吧”于2014年6月正式开门迎客。“租别墅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场次,周一到周四一个价格,周五到周日一个价格。组团数名或几十名好友玩通宵,包括食宿在内每人分摊百元以内。”记者了解到,目前长沙日租别墅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按时间段收费,包场费用固定;另一种是按“人头”收费,最多可以容纳四五十人。

两年租10套别墅,还注册了公司

“我们采取提前一周预约的模式,周末基本场场都是满的。”程卫表示。今年初,他们注册了一家 文化 传播有限公司,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两年来,他们已经在湖南、陕西、江西、贵州等地租下10套别墅,年营业额近800万元。

记者打开大众点评网,搜索“别墅轰趴”,即出现50多户商家,大多分布于毗邻高校。“以前同学聚会,吃饭在一个地方、唱歌又去另一个地方,有时候需要转场几次。”来参加别墅聚会的湖南商学院大一学生李琴告诉记者,别墅聚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可以迎合每个人的口味,大家基本上都能在这个大空间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娱乐项目。“以往很多人都认为别墅消费难以承受,而现在别墅却以一种低姿态悄然走进市民的生活,成为长沙娱乐新风尚。”唐雷表示,别墅聚会目前在湖南认知度越来越高。

通过网络打造品牌

“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就业还是创业?”面对记者的问题,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是会选择创业”。“创业就像打怪兽,活着就要有血性。”对于这三个90后大学生来说,创业带来的挑战与未知让他们热血澎湃。

对于即将选择创业的大学生,程卫认为一定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和毅力,要接受因此带来的一切改变,只有三分钟的热情度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大学生创业必须在创新中寻求出路,不要跟风,想别人所不想,就会看到市场。”虽然他们的 创业之路 与所学专业均不对口,但谈及创业,程卫坦言,在他看来他们的成功源于创新。“通过小范围的营销自己来聚拢粉丝,让粉丝再去进行下一级推广营销。”程卫表示,想法创新还要技术创新,玩转网络以及自媒介,利用新媒体拓宽客户 渠道 是新时代创业的新思路。他们三人带领团队在推广宣传中充分利用了移动社交媒体带来的自身营销能力的升级,比如精心运营个人自媒体,通过网络来打造品牌。

对话

记者:之前的创业经历对你们目前的事业有何帮助或启发?

于飞克:对于我们的创业成长,大学期间的教育培训创业经历给了我们一个对创业相对深入与实际的认识,也完成了我们的原始资金积累。这段经历给了我们历练,在事业上给了我们一个全局观念。

创业真实的例子二

方依依:开旗袍私人定制店定位高端赢在气质

身高一米七五,硕士学历,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模特大赛中获奖无数。90后美女方依依有足够多的光环。不过,除了表演外,她的兴趣更多集中在服装设计上。

方依依的外婆就是家乡小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专门设计旗袍。她4岁那年,喜欢上外婆的一件旗袍,外婆欣然改好后送给了她。人生的第一件旗袍,就此在她心间种下服装设计师的梦想。

大三开服装工作室 一年积累数百客户

2011年2月,还在念大三的方依依决定成立一家自己的服装工作室,主打自己设计的服装。因为,开工作室是她一直以来的理想,并且一直慢慢发酵,到她认为时机成熟之时。“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做模特,这让我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更提高了我的审美品位,让我眼界更宽。”其实,除了做模特外,方依依的积累从大一就无意中开始了。彼时,有绘画和表演专长的她在一家高级会所担任舞蹈老师和茶艺师,该会所里基本都是高端顾客,他们中经常有人对方依依身上的服装表现出兴趣,而这些服装多半是方依依自己设计的。有空时,她就会帮客户设计服装。所以,当她的第一家工作室开张时,就有一些客户主动找上门。“还有些客户是我做模特时认识的朋友,那些从事艺术工作的女孩,对我设计的服装也比较喜欢。”就这样,用最原始的口口相传的方式,方依依的第一间工作室虽然选址于一个普通的小区里,但生意一点也不差,甚至说比较好。短短一年时间,她的工作室便积累了近400名客户。

有了这些客户基础,2013年2月,方依依的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服装店在武汉纺织大学旁的一家酒店里开业,主打两块业务:成衣销售和方依依旗袍私人定制。

随后,她还穿着自己设计的旗袍,拿下了第51届国际小姐旗袍皇后桂冠。

光谷开定制旗袍店 定位高端赢在气质

昨日是方依依第二家店开业的日子,在这家店的经营上,她做起了减法:专供私人定制旗袍。

因为,在第一家店的经营过程中,方依依敏锐地察觉到,该店的客户有七成来自光谷开发区。于是,今年9月,她在光谷玉树临风酒店租下一间房,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家店。“之所以选择在酒店里开店中店,其实是觉得我的顾客都不太喜欢喧闹,他们中更多人都喜欢相对安静、舒适的购物空间。另外,酒店本身给人的氛围比较优雅和礼貌,这些都和我的目标客户的气质高度契合。”方依依告诉记者,虽然酒店的租金比一般的商业街要高,但考虑到顾客的定位,选址时她还是做了多方权衡取舍。

记者在方依依的旗袍私人定制店内看到,该店以经营旗袍为主,辅以一些中式大衣等,相比较一些专柜的唐装而言,她设计的旗袍款式更时尚。“我设计服装会中西结合,在材料和版型上有很大的改良。”方依依说。记者随手拿起一件貂绒大衣,售价4000多元。“我们的定位偏高端,用料大多是真丝、貂绒等自然织物。”

记者了解到,因为前期有客户基础,方依依的定制旗袍店在试营业期间就有了不少客户。除了定做衣服,客户也可以过来喝喝茶。衣服做好后,店员会根据客户的要求送货上门。“把服务的细节做足后,不少客户一年四季的服装都会在我们这里定做。对我们的品牌有一定的忠实程度。”方依依的旗袍店开得很从容。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创业真实的例子相关内容

创业成功案例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创业的道路,看看那些名人创业的经历,学习他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创业成功案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创业成功案例1

风靡全国,中国最成功的桌游三国杀,其创始人黄恺正是一位标准的大学生创业者。黄恺2004年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游戏设计专业,他在大学时期就开始“不务正业”,模仿国外桌游设计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人娱乐风格的桌游《三国杀》。2006年10月,大二的黄恺开始在淘宝网上贩卖《三国杀》,没想到大受欢迎,而毕业后的黄恺并没有任何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借了5万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开始做起《三国杀》的生意,2009年6月底《三国杀》成为中国被移植至网游平台的一款桌上游戏,2010年《三国杀》正版桌游售出200多万套。

粗略估计,《三国杀》迄今至少给黄恺带来了几千万的收益,并且随着《三国杀》牌品的发展,收益还将会继续增加。

创业成功案例2

洪斯坚:武汉大学澳门文科生大一开店年入百万

昨天下午,武汉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洪斯坚开着40多万元的奔驰车来到教4楼,上完课后应学院老师要求给同学们分享他这几年在武汉创业故事。

洪斯坚读中学时就喜欢书法和古诗词的创作,也爱钻研易经术数以及道教佛教的经书,高三下半年他已经提前保送武大,他把收藏的易经、佛教等古籍复印挂网上卖,每张几块钱的成本卖几百元,半年竟赚了3万元。带着澳门特区政府颁发的2。4万元奖学金以及以往积蓄——共7万元来武大上学。

大一下学期,洪斯坚瞄准大学生聚会市场,为了开间聚会吧店子,他几乎把带来的钱全投进去。店子于2013年5月开起来,但只有1个月的旺季,赚的两万元很快在接下来的暑期中亏完,其间还遇到同行捣鬼。但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这一年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5万元。

他决定把自己的兴趣做成大产业,创造带有道教等传统文化色彩的珠宝产品。因为缺乏经验,初期吃了几次玻璃代替水晶、正式货品不如样品的闷亏。后来,他将合同漏洞一个个堵住,团队壮大起来,开了全球首家信仰文化藏品网店,从开始的月入几百元,到最后月入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揣着自己挣的钱上学

“真像是漫画里走出来的,好帅啊!”昨日下午4时许,当洪斯坚走上讲台,底下不少学生窃窃私语。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仅用“帅”来赞美这名学长,实在是太浅薄了。

洪斯坚今年23岁,就读于武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澳门读高三时,他因成绩拔尖被保送到武汉大学。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当时收藏有一些道教、佛教相关的手抄古籍资料。想到上大学要花不少钱,他利用课余时间,将这些古籍进行复印,在网上销售。“当时复印一本古籍的成本不过几块钱,但是愿意花几百元跟我买资料的人却非常多。”半年下来,他就赚了3万多元。

高三毕业时,他获得了澳门政府颁发的约2万元人民币奖学金。“加上我赚的钱,以及以前存的零花钱,总共有7万元左右。”2012年9月,他就揣着这7万来了武大。

开小店遭遇同行骚扰

看到同学聚会的商机,2013年5月,洪斯坚在学校附近开了家“xx聚会吧”。“当时快要放暑假了,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旺季,这个月我赚了2万元左右。”从6月中旬到9月,学生忙考试、又放暑假,基本没有生意,每个月亏六七千元,把赚的钱又赔了进去。

最糟糕的是,他们还遇到了同行的恶性竞争。“经常到半夜12点,就有小混混来敲门,把店员都吓坏了。”洪斯坚说,后来他报警,才查出来是同一栋楼里的同行干的。

“当时有朋友劝我不要做了。”执着的他并没有放弃,动员朋友帮忙发传单,还在各大贴吧发广告,生意渐渐有了好转。一年后,他赚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15万元,并在光谷新开了一家分店。

大二下学期,洪斯坚创办了网店。他自豪地说,通过以前长时间阅读和收集的道教书籍《道藏》,他和团队成员设计了一系列用道教符篆做成的珠宝产品,请厂家制作,然后在网店销售。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

洪斯坚说,几家店加在一起,他今年的纯收入有百余万元。

文科生一样能创好业

对于想创业的学生,洪斯坚出了个点子:去樱花节练手。他说,去年的樱花节,他跟朋友在现场卖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手镯,由于备货不及时,10天下来只销售了12400元。今年他吸取教训,做到了25000元的销售额。“樱花节的时候人流量大,大家可以摆摊,试试自己营销方法如何。”

一些同学感到困惑,学文科的不如学理工科的创业有优势,“因为没技术。”但在洪斯坚看来,“不管学的是什么,用心去学习,在日后一定有用,文科生一样能创好业。”

“我很木讷,从小到大一直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创业后我发现,生意场上,并不是要口才好才行,而是要有好的品质,要给人感觉靠谱,别人才会信任你。”他这样告诉学弟学妹。

该校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介绍,洪斯坚还被一位投资人相中,拥有了一家影视公司30%的股份。

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而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很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业成功的案例,欢迎阅读!

创业成功的案例1:

徐波是湖南到广州的打工仔,张勇光是他的朋友。2002年的一天,两个人坐在一起商量,觉得长期这样打工下去不是个出路,同时看着周围很多老乡因为做生意,不大不小多少都发了点儿财,两个人看着有点心动,就想自己也做点生意,但是两个人都没有多少本钱,做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徐波说,广州有很多的湖南人,也有很多湘菜馆,但是馆子不是所有人都下得起的。像我们这样的打工仔不必说,一天赚几个钱还不够吃饭,哪儿有钱下饭馆?有些做生意的老乡虽然手头宽裕一些,但是偶尔下下馆子没有问题,经常下馆子的话,可能也不太容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大多数时间还是得自己在家里做饭吃。湖南人的口味比较特殊,做饭用的原材料也比较特殊,而且湖南人比较认死理,乡土观念较重,而广州看不到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如果我们做这一行,说不定会有钱赚。

两个人说干就干,马上进行市场调查,果然,除了在一些大小超市有些湖南来的零星杂货外,广州的大街小巷真的是看不见一家专门经营湖南土特产的商店。调查的结果让两个人大为兴奋。不久,两个人合伙投资10来万元的湖南杂货店在广州大道南方日报社附近正式登场亮相,商店取名为“湖南味道”。两个人虽然钱不多,但为了不让人误认为自己是随时会飞掉的“野鸡小店”,痛下决心花1万块钱请广州书画界的名家李华白题写了“湖南味道”四个字的招牌。招牌挂出来,厚重的墨迹果然让人肃然起敬。

在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处处突出的都是“湖南味道”,所售货物都是地道湘产自不必说,连员工都是非纯正湖南人不用。走进徐波和张勇光的店里,触耳一片“湘音”。湖南人爱嚼槟榔,不停嚼着槟榔的老板看见顾客进来,会问你要不要也来上一颗。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曲折,徐波和张勇光的小店从第一个月就开始赢利,如今“湖南味道”在广州的湖南老乡中不说尽人皆知也差不多了。

徐波和张勇光的成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案例。俗话说,货到地头死。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白菜运到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里,尊为‘胶菜’。”离开了地头,“低”的白菜就变成了“高贵”的水果。另一方面,人都有鲈鱼莼根,乡土之思,而当前中国社会和数十年前“死水微澜”的情况已经大为不同,过去人们很少愿意外出,即使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也甘愿守一方“热土”,终老是乡,但现在不愿外出谋生和不必外出谋生的人很少,光是每年在全国各地流动的民工就有几个亿。这些人身子离开了故乡,心却仍在故乡;嘴巴说着普通话,舌头却想着家乡味。想吃家乡饭了,上饭馆当然是一个选择。因为这个原因,开乡土风味饭馆也成了一个时尚,成为了异地创业和投资的一条捷径。但如今不说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就是在各地小一些的城市,各种各样的酒楼饭馆多得是,哪个地方的风味都能够找得到,这一行竞争日益激烈,投入要求越来越大,已不太适合小本经营。但是,就像徐波和张勇光分析的那样,每个人天天要吃饭,而且一天要吃三顿,而能够天天潇洒下饭馆、顿顿潇洒下饭馆的却不多。大多数人还是要自己动手来解决吃饭问题。以中国之大,幅员之广,不同地方人们的口味、饮食风俗大为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开土杂店,经营家乡土特产,为远离家乡的家乡人以廉价、方便的形式解决口味问题就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徐波和张勇光的“湖南味道”能够迅速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像这样利用乡情来赚钱,不仅限于餐饮、土特产,其中可供开发的利基点很多,利润空间很大,如组织家乡同胞联谊会、为初到本地的家乡同胞提供各种咨询和资讯服务、为家乡产品打开本地市场提供服务、为家乡到本地办事的人员提供住宿、向导、关系疏通服务等等。杭州有一个叫蒋念来的人,就是依*在杭州开办面向淳安老乡的小旅馆,为来杭州办事的淳安老乡提供住宿和交通服务发了财。随着国内人口流动的加剧,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利用老乡的乡土之思来赚钱,只是移形换位的一种形式。移形换位的意思说到底就是,利用人和物在不同空间表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差别来获取利润。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可以交流和交换的东西很多,只要存在交流与交换,就存在着商业机会。商业活动说到底其实也就是一种人与物交流与交换的活动。湖南凤凰县有一个叫张松的人,将家乡山上人们认为“一钱不值”的野花野草,经过处理加工后做成书签卖到深圳,2004年一年就赚了30万元,而张松在广东打工十多年,加起来赚到的钱也没有这一年赚到的钱的1/5,最穷的时候他曾经穷到连两元钱的盒饭都吃不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一文不值的东西就变得价值不菲,这就是移形换位的奇妙之处。

在此类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产品地域特色要浓。地域特色浓,才能引起其他地域消费者的足够重视和兴趣。第二,以中低价商品为主。一件商品在这个地方是人们很熟悉的东西,甚至是日常消费用品,换个地方则成了人们不熟悉的新东西,成了情趣商品或享受型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可有可无的商品,而中小投资者或创业者大多没有足够资金去打广告或做推广,以唤起人们消费的欲望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品价格较高,则不易为人们所接受,难以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如果将市场培育期放得过长,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在资金上一般又难以支持,所以,以中低价商品为主,是符合中小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实际情况的。第三,重视质量和信誉。对于土特类产品经营者来说,因为销售对象大多是老乡,家乡的东西他们很熟悉,很容易品出产品的地道与真假,另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老乡,老乡之间乡土乡音亲密无间,这是优势,同时,大家知根知底,只要有一点疏忽和服务不到位,坏名声很快就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传得尽人皆知,生意将彻底垮台,很少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主要消费对象换成了当地人,他们本来对你销售的商品就不熟悉,怀着疑心,就更加要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张松在向深圳销售野生花草标本书签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质量和信誉问题,差点让他前功尽弃。

创业成功的案例2:

近年来,“月子阿姨”在杭州大行其道,始创这门行业的是一个女人,名叫俞红。

俞红1990年代初毕业于杭州大学,曾在一家国企做过管理工作,还曾在“康师傅”企划部做过企划。在“康师傅”的经历对俞红的影响很大,教会了她按科学的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后来俞红进入了联通租赁公司。1999年,俞红的女儿来到人间,初为人母的喜悦很快被烦恼所代替,原因在于,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月子保姆。在女儿来到人间的短短一个月内,俞红竟然换了6个保姆。

这使她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有这样的烦恼,别人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烦恼?那么,如果能够为大家解决这个烦恼,岂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这么想着,俞红很快进行了一番市场调查,发现月子保姆市场确实存在,而且市场还不小。这使她深觉兴奋,一直有创业情结而始终找不到好项目的她决定将创业目标就定在这里。

目标定好了,俞红并没有盲动。她想自己资金不多,经不起慢慢折腾,需要寻找一条成功的捷径。她很快就找到了这条捷径:与省妇女保健医院合作,共同开发月子保姆市场。后来她又试探着与省儿童保健医院联系,对方同样深感兴趣。创业的两大难题,两只拦路虎:技术和客源,轻而易举得到了解决。

当俞红到工商部门去申请登记注册时,对方十分惊讶,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行当。俞红的公司是杭州第一家以产妇、新生儿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公司。俞红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杭州世纪母婴服务有限公司。因为这个事情实在新鲜,引起了很多新闻媒体的兴趣,杭州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了轮番报道,俞红和她的世纪母婴服务有限公司一举成名。

俞红的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虽是一门小生意,而且做的是短期业务,因为每家使用的月子保姆一般就在1个月左右,但是附加值很高,单位产值十分惊人。俞红的公司目前除去各项开支,每月纯利可达数万元。近期,她还准备在义乌和温州、宁波、台州等地开办分公司或者发展加盟连锁机构。

设身处地的下一句话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和别人的困难中发现商业机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规的方法,成功的几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当自己或别人感到困难的时候,证明市场已经形成,你所需要做的只是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已经形成的市场进行开发而已,这比凭空创造一个新市场要容易得多,需要的投入也会小得多。所以,作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平时要留心观察,机会说不定就在你的身边。

创业成功的案例3:

乔治不是外国人,而是个地道的中国人。

10年前,乔治还是南京街头的一个问题少年,喜欢跟人动拳头打架。长大以后的乔治决定干点正经事,他参加了厨师培训班,技术学得不错,但是快毕业时,他却发现自己对烹调没有什么兴趣。他感兴趣的是理发,现在叫美发。他发现当一个发型师是那么美妙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放下勺子,拿起剪子,先在南京,后又到上海,苦练起了美发技术,并且很快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1996年,香港明星张敏在上海开了一家名叫露莎莲妮的高档发型屋,乔治正式出师,当上了露莎莲妮的一个技师,帮人洗发烫发染发,但是没几天老板就发现了他在发型设计上的天份,破格将他晋升为发型师,与从香港、法国、新加坡聘请来的那些发型师平起平坐。后来乔治又辗转于杭州等地一些发屋做发型师,目的是磨炼自己的技术。时机成熟后,乔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因为缺乏资金,他无力租赁繁华的店面,只能在杭州一个偏僻的角落接下一家别人经营不下去的发型屋,改造后打出了自己的名头:乔治发型设计中心,时为2000年3月18日。

开始时因为地段不好,乔治的生意很不景气,但过了不久,就有很多过去乔治在别的发型屋做设计师时的忠实“FANS”跟踪而来,这样*着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大家就都知道杭州那个发型做得最好的“乔治”现在到了某某地方,自己开了一家发型设计中心,乔治很快就走出了困境。仅仅过了一年多,乔治的发型中心就变成了发型广场,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紧跟杭州那些财大气粗的美发巨无霸如新爱情故事、阿伟、东方名剪等,成为杭州美发市场的一个后起之秀。

现在在乔治的发型广场剪一个头,最低的只要25元,而最高的需要380元,很多文艺界的名人如胡兵、瞿颖、陆毅之类,都接受过乔治的服务。

对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有一句不得不记住的老话,叫做“不熟不做”。创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自己熟悉或有专长的事情做起,一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减少创业过程中的波折。这样的案例有很多,不必到报纸上、电视上去寻找,在我们身边就俯拾即是。

为了提高成功的机会,减少失败概率,在动手之前,你必须,第一,冷静评估你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你的社会关系、你的专业特长,并评估其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寻找你创业和投资的着力点。有时候有些人可能拥有很好的软硬件资源,却因为没有找好着力点,第一步就踏错了地方,导致创业过程跌宕起伏,经受了许多原本可以轻易避免的波折,甚至有人因此而一蹶不振。第二,资源可以建立,知识可以学习。如果经评估,你现在还不具备创业的必要资源和必要特长,那么,你可以先不忙于动手。你可以给自己宽容一段时间,来为自己将来的创业组建资源,学习必要的技术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就像乔治所做的一样。乔治如果没有在以前为别人打工时积累的大量“Fans”,后来的创业很难说会是什么样子,至少是绝对不可能那么快就取得成功。在这方面,技术是乔治拥有的硬资源,大量拥趸则是他拥有的软资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到乔治自己动手开始创业时,前两者都变成了因,而成功则变成了果,这就是事物的逻辑。小本创业者大多底子薄,经不起太多折腾,在这方面一定要慎之又慎,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三,不是任何资源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特长都有商业价值。创业者和投资者在评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时要尽量避免“自我感觉”。很多创业者和中小投资者因为缺乏经验,容易凭“感觉”行事,有时候这样做确实有助于抓住机会,但多数时候这样做有害无益。如果你对自我评估没有信心,那么,你可以请你的朋友和家人一起来帮你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