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为什么叫石鼓

"石鼓"是在公元627年时,在陕西省宝鸡市郊的荒郊野地里被人发现的.当时并未取名为"石鼓".

只是由于其材质为花岗岩.且长相像"鼓"--圆而见方,上狭下大,中间微突.

且石鼓上刻有文字.后来经专家坚定该文字为中国文字演进史上缺失的一环,称其为"石鼓文."属于大篆.

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石鼓山的简介

石鼓山位于临渭区大王乡张村,距渭南城区约32公里,1981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周围各500米海拔在900米到1200米之间,地质构造为黑色花岗岩结构,气候为半湿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700-900毫米,年均气温1l℃左右,土壤以森林棕壤为主,厚约为30-70厘米,自然地貌独特。有东南西北中五个主峰,秀峰对峙,悬崖如削,怪石林立,壁立千仞,其险可与华山媲美,其秀可与华山并提,素有“小华山”之称。山上生长着茂盛的天然松柏混交林,四季翠绿,层林叠嶂,景色优美,自秦朝以来先后有五个朝代在此修建庙宇,是历代文人骚客和社会名流常常涉足之地。公元9年,刘秀曾在此指石为鼓,击鼓整兵,后命人修建了“红花寺”以示纪念。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又重建庙宇,扩大规模。1958年以前尚存一石砌三层楼阁。时至今日,逢农历7月15日,附近群众朝山集会,场面壮观。解放战争时期,石鼓山又成为革命根据地,现有遗迹、遗物可寻。

渭南石鼓山,大多仿照西岳华山而命名。除东、西、南、北、中五峰外,还有长空栈道、龙潭、天池等景,因此,又称小华山。

在辽宁省庄河市长岭镇,也有一处石鼓山,现称为石鼓山森林公园。位于城山后石城东北2000米,305国道南。

《旧唐书》卷八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今一面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城山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便是在石鼓山。

高句丽将军温沙门战败于此。 《三国史记》:冬十一月 唐右领军中 将薛仁贵等 与我将温沙门战於横山 破之。

宝鸡石鼓园的石鼓的由来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

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扩展资料:

一、石鼓阁

石鼓阁是中华石鼓园的两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高56.9米,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尊崇地位。

主要展示石鼓文化和历代优秀书法作品,并供游人鸟瞰市貌,是宝鸡市地标性建筑。石鼓阁建成后,对弘扬石鼓文化,完善宝鸡周秦文化体系,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意义

中华石鼓园配套建成20个景点。利用自然崖体做成的周秦文化墙,展示了周秦民族发展壮大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以“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的五德园景区,向游客阐释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

横贯石鼓阁东西的汉文字长廊,全面反映了汉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记载了周秦时期对汉文字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8000平方米的祭天敬祖广场以及祭天敬祖台,将向游人展示祖先祭祀祈祷的神圣场景。使中华石鼓园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圣地,成为宝鸡新的城市名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石鼓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鼓

石鼓的意义是什么?

镇宅旺宅。

石鼓(Shi-ku,Stone Drum)又称陈仓石鼓,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大秦帝国的“东方红”。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627年发现于凤翔府陈仓境内的陈仓山(今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在每个石鼓上面都镌刻 “石鼓文”(大篆),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 《猎碣》 。

石鼓文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为后人所不知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自明清以来,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韩愈著有《石鼓歌》,其真品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而石鼓发现地宝鸡有中华石鼓园、石鼓阁。

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

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陈仓石鼓是什么,为什么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节目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担任“国宝守护人”,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第一期出现在大家面前的第三件国宝,由梁家辉担任“国宝守护人”。它就是陈仓石鼓。

在守护国宝时,梁家辉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看一个民族有多伟大,就得看它的文字,很多国家的文字都已经灭亡了,但是汉字的生命力,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每天都使用文字,不会觉得它有多伟大,可是中国方言那么多,如果没有文字,该怎么交流。人在他们面前真的很渺小,但是为了它,人又可以是非常的伟大。”

陈仓石鼓上所记录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诗文。

陈仓石鼓发现于627年。

627年,正是唐朝贞观元年。当年,一名牧羊的老人,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坡发现了10面馒头状的花岗岩石体。花岗岩石体形状像鼓,上窄下大,圆而见方,高二尺,直径一尺多,被称为石鼓。由于发现地是在陈仓,又被称为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最让人感到惊异的是,上面刻着当时谁也看不懂的文字。后来,经过专家考证,证明上面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后被人称为“籀文”,或“石鼓文”。所记录的内容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渔猎之事。

人们根据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将10个石鼓分别命名为乍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汧沔、田车、銮车、霝雨。

陈仓石鼓有着一段颠沛流离的传奇故事。

755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的长子李亨逃亡到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时,听说了陈仓石鼓的事情,感到好奇,便让地方官员将陈仓石鼓全部运下山来,送到雍城。李亨获得了陈仓石鼓后,如获至宝,一有空就和文武官员一起来研究、把玩石鼓上的文字。

可是,没过多久,叛军就追赶到雍城附近。李亨无法抵挡叛军的攻势,便打算撤退。他不愿意陈仓石鼓落到叛军的手里,在撤退前将它们全部埋到城外的荒野地里,对外则宣称陈仓石鼓全部损毁丢失了。

陈仓石鼓的第二次露面,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后。

806年,陕西的地方官员,通过以前留下的资料,请人将陈仓石鼓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可是,地方官员并没有对陈仓石鼓进行妥善保护。

韩愈听说这件事后,专门上书朝廷,请求将陈仓石鼓转移到都城的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派人对石鼓上的文字进行研究。可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晚唐皇帝们,根本就没有心思来做这些文物保护工作。直到814年,曾经两次拜相的一代名臣郑余庆发现韩愈的上书后,再次进行呼吁,这才让陈仓石鼓送到了当地的孔庙里。可是,这时候10面陈仓石鼓只剩了9面,其中的乍原石鼓丢失了。

可惜的是,唐朝末年,群雄并起,战火重燃。保存陈仓石鼓的孔庙被焚毁后,9面陈仓石鼓全部被人盗走,再次“人间蒸发”。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进入一个比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

北宋初年,凤翔知府司马池经过一番艰难地寻找,居然找到了9面陈仓石鼓。然而,没有乍原石鼓,陈仓石鼓就是不完整的。司马池心急之下,派人仿造了1面乍原石鼓。宋仁宗喜出望外,对司马池进行了嘉奖。

可是,当宋仁宗见到10面陈仓石鼓后,很容易就发现了仿造的乍原石鼓,对司马池进行了问罪。

对了,司马池有一个儿子,叫司马光。

幸运的是,1052年,北宋金石收藏家向传师在关中一家村民家里,发现了乍原石鼓。几百年间,乍原石鼓被用作舂米臼、磨刀石,上面的文字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

好在10面陈仓石鼓终于“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