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舍利子就是结石吗?
舍利是梵语śarīra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并不单指人体结石。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没有定论。依据佛典,舍利子是僧人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熏修而自然感得;大多推测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骨骼和其他物体共同火化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有关;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人久离淫欲,精髓充满,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依据缘起性空的义理,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扩展资料
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重视与尊敬。但是在佛教中,“舍利”和“舍利子”,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死后遗体—舍利
舍利是印度语,梵文śarīra,或译室利罗、设利罗;义“骨身”、“体”、“遗身“,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但本意却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 [2] 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词语,完全是从其形状上立名的。
在印度,人死后的遗体,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舍利),藏在金属的、石质的、陶质的容器中,埋在地下。稍高出地面的即称为塔,塔是高显的意思,相当于中国的坟。藏舍利的容器,无论是金属的石质的,有特殊形式,可以供奉在屋里,也称为塔。这种藏舍利的塔,就是中国宝塔的来源。因此,舍利与塔,在印度民族宗教中,成为尊敬的对象。而中国对于祖先的遗体,坟墓便成为尊敬对象。
依于尊敬遗体的道理,高僧大德生前剃下的发、剪下的爪、牙齿、骨灰等,都是舍利,而受到尊敬。所以佛教中,有发舍利、爪舍利、牙舍利 ,及发塔、爪塔、牙塔等。
坚固微粒—舍利子
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坚固微粒,又名“坚固子”。舍利这一称谓,至后世脱离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遗骨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结晶体。高僧大德火化后,常在遗体骨灰(舍利)中发现坚固或结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对此舍利中的“坚固子”,特别重视和尊敬,称为“舍利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舍利子
舍利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舍利子不是结石,而是人体骨骼在火化时骨质重结晶的产物。
什么是舍利子?佛教中认为得道高僧,修为高的人死后被火化能够产生色彩斑斓的晶体,这些晶体中黑色的是头发舍利,白色的是骨骼舍利,红色的是肌肉舍利,琥珀色的是大脑舍利。据说,福建大开元寺的百岁高僧,生前不舍得花寺庙一分钱,死后火化发现了许多舍利子,在手电筒照射下像镜面一样反光。考虑到佛教徒众多,舍利子又被追捧供奉,牵涉到很多利益关系,所以科学家对舍利子只是抱着一种看破不说破的态度。
舍利子的形成原理并不复杂,科学家利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了1岁到97岁死亡人体的骨骼,并抽取样本进行热诱导。上图中A是骨龄较小的骨骼样本,B是骨龄较大的骨骼样本,分别在200摄氏度到1200摄氏度环境中加热一定时间。200摄氏度时骨骼出现了碎裂变形和收缩,逐渐升温燃烧到400摄氏度时,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开始重新结合,升温到600摄氏度时,骨质又重新结合成晶体,这些晶体的形态多种多样,三角形、圆形、多边形和其它不规则形状。从600到1200摄氏度之间,这种重结晶现象变得愈加清晰明显,并且晶体开始生长变大,当温度升到1600摄氏度时,许多晶体开始融化变成球形,超微结构上的改变使骨骼中的碳酸钙和盐类结合形成不同颜色的晶体,也就是所谓的舍利子。
舍利子不是佛祖赐给人类的礼物,而是一种科学现象形成的晶体,这种晶体利用元素分析仪就可以知道元素组成,并没有神秘的地方。舍利子的组成除了磷酸盐、硅酸盐和碳酸钙以外,还有许多氧化物,例如Al2O3、Fe2O3、TiO2、SO2、P2O5等。舍利子形成的说法中,部分人认为是体内结石形成的,这种解释存在一定漏洞。因为舍利子都是色彩斑斓的,而结石大多数是黄色的。
人类的尿酸肾结石
狗的草酸钙膀胱结石
这就很难解释舍利的红色、蓝色和琥珀色。并且许多佛教徒长期只吃素不沾荤腥,长此以往人体内会缺乏动物油脂,胆汁分泌变少并且浓稠,与素菜中的草酸结合一起形成草酸钙肾结石。而舍利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硅酸盐和磷酸盐,钙盐较少,所以结石是舍利子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相信市面上大多数都是人为制作的。2008年时就已经有人专门申请了舍利子制作的发明专利,在中国知识产权的官网上就可以搜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