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哪首诗的诗句

登飞来峰 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七绝】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塔指绍兴城南飞来山(又名宝林山、塔山)上的应天塔

①②句写景,①句实写,②句虚写,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千寻”写其高。

③④句景、情、理相结合。

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

回答者: 丽影555 - 七级 2006-12-5 18:50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1)飞来峰: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飞来山,据史志记载,山上有塔高二十三丈,站在山上 可见海上日出。�

(2)千寻:极言其高。古以八尺为一“寻”。�

(3)鸡鸣见日升:孟浩然《天台》诗:“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此用其语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 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自缘:只因为。��

【导读】

� 王安石知鄞县秩满而归,路经越州,有《登越州城楼》诗。本诗当亦同时而作。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 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 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曾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

王安石二十岁前跟随父亲王益游历过许多地方,如江宁、扬州、韶州、开封,对 民生疾苦有一定了解。据其诗《忆昨诗示诸外弟》所言,他很早就有了“欲以稷契遐相希”的抱负。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被朝廷派往扬州、鄞县、舒州、常州、饶州等地做地方官,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嘉庆三年(1058),王安石调任江东提点刑狱,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改革,但未受到仁宗和当政大臣的重视。嘉庆五年(1060),入朝为三司度支判官。

熙宁二年(1069),擢为参知政事,前后两度为相,积极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以期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生产。由于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无多大成效。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高太后任命司马光为宰相,全面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年六十六岁。

二、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出自: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三、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意思

1、“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在鸡鸣时分这里即可看到太阳升起的过程。闻说”的意思:听闻。听说。

2、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全文解释:登上飞来峰顶的千寻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因为我已站在最高处。

四、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什么意思

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拓展资料:

1、原文: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释义: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3、赏析: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4、诗人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

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只说了前半句。 后半句,不为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的一种情怀,也诉说了对人世间的一种感悟。

这是一种隐喻的含蓄表达 并非是登高高望远,看日出,写景色。前半句写景 后半句抒情。 不要因世间的那些污浊而蒙蔽了双眼。 只要你在人上,人在最高层。说明人还要努力向上爬。诗人也在走仕途 官小力薄 也就不难明白些此事的心情了。

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

白话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中心思想: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