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全国百强城市

央广网上海11月24日消息(记者唐奇云)近日,上海高校智库“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的智库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在沪线上发布“新时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暨百强榜(2022)”。这是该校第五次公开发布中国城市社会发展百强榜。

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研究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人民的生活需求、生计需要和生机活力为中心,聚焦民生建设与民心凝聚,强调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定感和安全感。基于此,遵循导向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原则,兼顾指标相关性与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据悉,2022年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4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为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人口发展与社会潜力、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课题组根据利用可获得的2021年各类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数据,对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了排名。

榜单显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广州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天津市。北京和上海引领城市社会发展,深圳和广州齐肩并进。国内主要城市群在社会发展百强榜中表现优异,排行榜前十位城市有7个城市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重庆、成都和武汉等3个西南和中部城市表现优异,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从整体上看,前三十强上榜城市名单基本稳定,但内部排位竞争激烈,这既反映了城市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也反映了城市政府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紧迫感。

上海市在多个一级指标排行榜中表现优异,其中“经济发展与民生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教育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医疗与居民健康”和“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五个一级指标得分仅次于北京位居榜眼。上海市社会发展还存在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在校大学生规模优势不明显等短板。

7个一级指标专项排名百强榜旨在从多个角度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反映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或社会发展特色,体现城市居民在社会各层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些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在一级指标专项排名百强榜中排名靠前。这充分说明城市社会发展不完全等同于经济发展,而良好的社会发展能够使城市居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有更好的舒适度和健康度。

据介绍,课题组现有指标体系数据均来源于各类统计数据,后续将继续优化城市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推出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区域专题报告等系列报告。

二、中国百强市2022年排名名单

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名单如下:

1、上海

2、北京

3、深圳

4、广州

5、天津

6、重庆

7、苏州

8、成都

9、武汉

10、杭州

11、南京

12、青岛

13、无锡

14、长沙

15、宁波

16、郑州

17、佛山

18、济南

19、南通

20、东莞

21、烟台

22、西安

23、泉州

24、常州

25、合肥

26、大连

27、徐州

28、福州

29、唐山

30、潍坊

31、石家庄

32、长春

33、温州

34、盐城

35、扬州

36、绍兴

37、泰州

38、哈尔滨

39、沈阳

40、淄博

41、南昌

42、济宁

43、临沂

44、昆明

45、嘉兴

46、洛阳

47、厦门

48、台州

49、镇江

50、金华

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6个城市综合得分在70分以上,除深圳、苏州两地软经济指标排名落后硬经济指标较多外,其余城市软硬经济指标发展都较为均衡,是真正的中国一线城市。

成都、天津、重庆、无锡、宁波、济南、长沙、青岛、郑州9个城市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上,软硬经济指标发展基本均衡,成都、济南、长沙、郑州等省会城市硬经济指标发展相对落后,无锡、宁波、青岛等非省会城市软经济指标发展相对落后,补齐发展短板弱项进入真正中国一线城市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是中国准一线城市。

三、全国百强城市排名2022名单

2022年百强市排名:

1、北京市。

2、上海市。

3、广州市。

4、深圳市。

5、天津市。

6、成都市。

7、杭州市。

8、苏州市。

9、重庆市。

10、武汉市。

11、南京市。

12、大连市。

13、沈阳市。

14、长沙市。

15、郑州市。

16、西安市。

17、青岛市。

18、无锡市。

19、济南市。

20、宁波市。

21、佛山市。

22、南通市。

23、哈尔滨市。

24、东莞市。

25、福州市。

26、长春市。

27、石家庄市。

28、烟台市。

29、合肥市。

30、唐山市。

31、常州市。

32、太原市。

33、昆明市。

34、潍坊市。

35、南昌市。

36、泉州市。

全国百强市(全国百强市最新排名)

37、温州市。

38、绍兴市。

39、嘉兴市。

40、厦门市。

41、贵阳市。

42、淄博市。

43、徐州市。

44、南宁市。

45、扬州市。

46、呼和浩特市。

47、鄂尔多斯市。

48、乌鲁木齐市。

49、金华市。

50、台州市。

51、镇江市。

52、威海市。

53、珠海市。

54、东营市。

55、大庆市。

56、中山市。

57、盐城市。

58、包头市。

59、保定市。

60、济宁市。

61、泰州市。

62、廊坊市。

63、兰州市。

64、洛阳市。

65、宜昌市。

66、沧州市。

67、临沂市。

68、泰安市。

69、鞍山市。

70、邯郸市。

71、惠州市。

72、江门市。

73、襄阳市。

74、湖州市。

75、吉林市。

76、芜湖市。

77、德州市。

78、聊城市。

79、漳州市。

80、株洲市。

81、淮安市。

82、榆林市。

83、常德市。

84、咸阳市。

85、衡阳市。

86、滨州市。

87、柳州市。

88、遵义市。

89、菏泽市。

90、南阳市。

91、新乡市。

92、湛江市。

93、岳阳市。

94、郴州市。

95、许昌市。

96、连云港市。

97、枣庄市。

98、茂名市。

99、周口市。

100、宿迁市。

四、全国百强城市

全国百强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武汉、无锡、重庆、长沙、天津、郑州、济南、宁波、西安、青岛、合肥、福州、佛山、大连、沈阳、厦门、昆明、常州、南通、东莞、绍兴、长春、太原、烟台、南昌、珠海、嘉兴、泉州、贵阳、唐山、温州、鄂尔多斯、哈尔滨、乌鲁木齐、扬州、石家庄、石家庄、石家庄、石家庄、镇江、潍坊、泰州、南宁、湖州。

兰州、东营、洛阳、淄博、威海、盐城、呼和浩特、芜湖、榆林、惠州、廊坊、中山、济宁、宜昌、包头、漳州、淮安、九江、临沂、江门、株洲、柳州、龙岩、连云港、襄阳、滨州、沧州、泰安、滁州、赣州、绵阳、遵义、常德、许昌、邯郸、三明、宿迁、莆田、德州、新乡、宜春、宜宾、南阳、菏泽、宁德、保定、岳阳、衡阳。

哪些地区百强市最多:

在省际格局中,江苏(13个)、山东(13个)、广东(8个)、浙江(8个)和福建(8个)上榜城市数量居前5位,江苏(100%)、福建(88.89%)、山东(81.25%)、浙江(72.73%)和河北(54.55%)上榜率居前5位。

从省际发展的视角来看,江浙领先优势明显,除各有一个上榜城市排名下降外,其他城市排名均保持稳定或不同程度上升。

五、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

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如下:

1、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一:北京。

2、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二:上海。

3、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三:深圳。

4、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四:广州。

5、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五:杭州。

6、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六:南京。

7、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七:苏州。

8、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八:武汉。

9、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九:成都。

10、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十:天津。

2022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较去年变化

2022年排行榜显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武汉、成都、天津高居前十位,重庆、无锡、宁波、济南、长沙、青岛、郑州、合肥、福州、西安居第十一至二十位。

与上年相比,武汉前进一位,超过成都居第八位,天津时隔三年再次进入前十,宁波、青岛两市位次进步明显,长沙、郑州、西安三市位次退步较多。莆田居第100位,本年度无新晋百强城市。

六、百强城市排名2022最新名单

如下:

1、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一:北京。

2、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二:上海。

3、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三:深圳。

4、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四:广州。

5、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五:杭州。

6、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六:南京。

7、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七:苏州。

8、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八:武汉。

9、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九:成都。

10、2022年中国百强市排名第十:天津。

2022哪些地区百强市最多?

在省际格局中,江苏(13个)、山东(13个)、广东(8个)、浙江(8个)和福建(8个)上榜城市数量居前5位,江苏(100%)、福建(88.89%)、山东(81.25%)、浙江(72.73%)和河北(54.55%)上榜率居前5位。

从省际发展的视角来看,江浙领先优势明显,除各有一个上榜城市排名下降外,其他城市排名均保持稳定或不同程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