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宴席的头菜:扒广肚

扒广肚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肴,属于豫菜系作为传统高档宴席广肚席的头菜,是这一标准和追求的体现。此菜将质地绵软白亮的广肚片片,氽杀后铺在竹扒算上,用上好的奶汤小武火扒制而成,成品柔、嫩、醇、美,汤汁白亮光润,故又名白扒广肚。扒广肚是河南传统名菜,千年以来均属珍品之列。被人交口称赞,津津乐道。

广肚,也称鱼肚、鱼鳔、花胶等。自古被列为“海八珍”之一。它最早记载于北魏时的《齐民要术》一书,到了唐宋时期,广肚已列为贡品。宋代许多书籍中都有广肚的记载及菜品的介绍。

广肚入馔,七分在发(涨发,系豫菜厨师绝技),三分在烹。涨发技艺要求极高,而涨发广肚的难度更高,没有十年灶上功夫,很难准确掌握,一般油发至膨松内透,松泡状似海绵即可,经水反复漂洗至净白,无异味,这时广肚蓬松软脆,洁白中透出浅黄,方可制作这传统高档宴席中的“头菜”(第一道热菜)。

烹法中制作广肚,最佳是烧、扒。河南菜的扒,以箅扒独树一帜,而举世闻名。数百年来“扒菜不对芡,功到自然黏”,成为厨师与美食家共同的追求和标准。涨发后的广肚因其自身无甚滋味,需选用上等鲜美汤汁调制,烧扒入味,使广肚饱吸汤汁后,才能形成柔嫩软脆,醇厚浓美,光润鲜香,汤汁白亮的独特风味。

1、将香菇、冬笋、火腿片美观地铺在竹箅上,将片成大片的广肚按先中间,后两边,再垫底的顺序,铺成圆形,用盘扣压,用汤焯一下备用。

2、锅上火入油,烧热加入奶汤和调味品,将广肚下入,至汤开,改中小火扒十分钟,改大火至汁浓乳白色,去掉盘子,取出竹箅,反扣盘内,广肚四周围上焯透的菜心,锅内余汁浇淋原料上即成。

广肚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指鳘鱼公肚。广肚(又称鳘鱼公肚),以石首鱼科公鳘鱼的鳔加工制成,又称敏鱼肚、米鱼肚。成品呈椭圆形、片状,凸面略有波纹,凹面较光滑,色淡黄或浅红,明亮有光, 半透明。

鳘鱼主要产地于浙江舟山、广东湛江及海南等地,体大者皆被行家称为“广肚”。

鳘鱼又称大米鱼,一作鮸鱼,形似鲈鱼,体色发暗,灰褐并带有紫绿色,腹部灰白。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央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余各鳍灰黑色。大米鱼体形为两侧扁平向后延长状,背、腹部浅弧形。

营养价值

鱼肚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主要营养成分是粘性胶体高级蛋白和多糖物质。

据测定每百克干鱼肚含蛋白质84.4,脂肪0.2克,脂肪0.2克,钙50毫克,磷29毫克,铁2.6克。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肚

广肚指的是什么呢?

广肚(又称鳘鱼公肚),以石首鱼科公鳘鱼的鳔加工制成的食品,又称敏鱼肚、米鱼肚。成品呈椭圆形、片状,凸面略有波纹,凹面较光滑,色淡黄或浅红,明亮有光,半透明。主要产地于浙江舟山、广东湛江及海南等地,体大者皆被行家称为“广肚”。

鉴别:

在市面上买到的靓花胶,大多是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的“广肚公”。“广肚”是一个总称,只要体形较大者,都被称作“广肚”。

广肚有雌雄之分,雄性的“广肚公”形如马鞍,肚身中部较厚,而两边较薄,身呈V字条纹,以质地结实、厚身、干淡、呈金黄色为佳,呈半透明状为上品,烹调后结实弹牙。至于“广肚乸”,则略圆而平展,形似波板,身呈横纹或呈波浪纹,质较薄,质感、口感均略逊,价钱亦便宜四至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