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志愿者的成语有哪些
毫不利己: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就会很快乐。
慷慨解囊:形容毫不吝啬、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任劳任怨: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二、形容志愿者的词语有哪些?
任劳任怨,默默付出,勤勤垦垦,有高度责任感
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救死扶伤
-
大公无私
-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奋不顾身
三、关于“赞美青年志愿者”的词有哪些?
1、梦想
愿以无私付青春,
造福千万献真心。
成就莫属望笑脸,
感动世间众微尘。
2、坚持
一善之功不为难,
难于不懈付年年。
寒霜染鬓皱纹起,
热情似火力无边。
3、无悔
人生何须算得失,
庙堂江湖亦暮迟。
舍却凡庸名利念,
志愿奉献才充实。
4、奉献
身穿红马甲,
口唱奉献歌。
敬老助学情,
华夏谱新歌。
5、人生无悔
心存大爱图奉献,
愿以无私付人生。
弘扬社会正能量,
留取丹心满乾坤。
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
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形容志愿者的四字成语
形容志愿者的四字成语
1.形容志愿者的成语有哪些吃苦耐劳、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助人为乐
一、吃苦耐劳[chīkǔnàiláo]
【解释】:耐:禁受得住。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出自】:近代周恩来《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而我们新四军能吃苦耐劳,不怕困难。”
二、不辞劳苦[bùcíláokǔ]
【解释】: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自】: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译文】:今天的事,请不逃避劳累辛苦的完成。
三、任劳任怨[rènláorènyuàn]
【解释】: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出自】:汉·桓宽《盐铁论·刺权》:“夫食万人之力者,蒙其忧,任其怨劳。”
【译文】:为君者吃的是人民劳动来的食物,应该以人民的担忧为自己的担忧,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四、勤勤恳恳[qínqínkěnkěn]
【解释】: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译文】: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教育以顺应于连接物,推举贤良进士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意志坚定勤劳踏实。
五、助人为乐[zhùrénwéilè]
【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自】:冰心《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2.形容志愿者的成语有哪些1、舍己为人[shějǐwèirén]: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
出处:《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注:“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2、鞠躬尽瘁[jūgōngjìncuì]: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3、扶危济困[fúwēijìkùn]:扶助有危难的人,救济困苦的人。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五十五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4、乐善好施[lèshànhàoshī]: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出处:《史记·乐书二》:“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而好礼。”
5、扶老携幼[fúlǎoxiéyòu]: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