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髫是几岁?
垂髫不是年龄是小孩的意思,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古文引证:
1、《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翻译:我幼年时候就手持简册,多次努力取官。
2、[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3、[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 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翻译:符御和我年幼时互相认识,稍大一点后,就各自游学四方。
相关名称
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二、垂髫是多少岁
垂髫(tiáo)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垂髫,也被称为垂龆,它是指儿童或童年。“髫”是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因为古代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是指儿童。至于垂髫之年是指多少岁?男女是不同的,其中女孩指3-7岁,男孩指8岁。
出处: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3-8岁)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
一、儿童称谓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二、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有室、有家指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三、“垂髫”是代表几岁?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 符御 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四、垂髫是指多少岁呢?
垂髫是指3-10岁。
拼音:chuí tiáo
释义: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形容孩子的幼年(3-10岁)时期。
引证:晋· 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反义词
耄耋
读音:mào dié
释义: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引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翻译:你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富贵,但是能够长寿也可以满足了。
举例: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年轻时也曾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