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瓷器是用china,porcelain还是ceramic

瓷器的英语用china、porcelain、ceramic表示都行,其主要区别有:

china

c要小写(大写则翻译为中国),可翻译为:瓷器;瓷餐具;杯、盘、碟等的总称;主要是非工业类(比如说日用瓷)。

任何地方生产的瓷器都可以叫china。陶瓷最初的称呼是“Chinaware”,后来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省略ware;china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porcelain

英 ['pɔːs(ə)lɪn],美 [ˈpɔrsələn];作名词翻译为: 瓷;瓷器;作形容词翻译为:瓷制的;精美的。

侧重于工艺品类陶瓷作品,也是较为常用的"瓷器"的总称。是经过高分处理,质量比较好,高级工艺类教多用。

ceramic

较次,不一定经过高温处理,范围也比较广,一般是学术性的"陶瓷术"、"硅酸盐材料",可以指艺术陶瓷,建筑陶瓷。

拓展资料: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参考资料:china_百度百科

二、China是中国的英文,还是瓷器的意思,为什么

china,前面c大写表示中国,c小写表示瓷器。china这个词的来源是: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的发音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陶瓷也叫China吗(陶瓷的英文是china吗)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

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扩展资料:

在古代,瓷器是中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由于瓷器制作技术在中国的各种发明中工序最为复杂,难度最大,17、18世纪的大部分时期,西方仿制中国的其它发明均已成功,却还不能在欧洲手工工场中烧制出可以同中国瓷相媲美的同类产品,因此只能从中国进口,而中国瓷器也一度笑傲欧洲,独步世界,垄断了欧洲的工艺瓷与日用瓷市场。

精美的瓷器在那时的西方是奢侈品,是为了满足西方富人的精神享受才大量进口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17、18世界的欧洲,英文中国"china"成为了瓷器"porcelain"的代名词,中国就是瓷器,瓷器就是中国。

三、为什么瓷器的英文叫"china

来自知乎

由于在英文中,中国和陶瓷都是同一个词汇(china),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这个词就是来源于“陶瓷”。这种说法很普遍,几乎成为不假思索的定论。我搜索了下,现摘录几种说法。

1. 现在英文中的“china”一词,产生很晚。由于英文是从拉丁文演化出来的,因此,英文“china”这个词源头应该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创造词汇。严格来说,“支那”这个称呼早于陶瓷的出现,先有“支那”,后有陶瓷,因此,如果说这两个词后来变成同一个词,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这个名字更合适的解释,应该是来自丝绸。

2. 起源于印度古梵文“支那”。这个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文僧苏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认为China起源于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他研读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发现支那一词最早见于这两部著作,其原义为“智巧”。他认为,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罗多王朝时彼邦人士对黄河流域商朝所治国度的美称。“智巧”与慧苑所说之“思维”内涵略有不同,想系词义因时代而演变所致。

从时间上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从专家们提供的资料看,“Cina”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现的最迟时间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也要晚于这一时期。由此可见,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及中国秦国的“秦”并无关系。

关于赛里斯国的丝绸在西方的许多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一书中,囊括了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期间九十多部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中关于塞里斯国的记述。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提到的赛里斯国(Serica)。专家们认为,由Serica演化出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均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是这些国家对丝绸的称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记录中国的名称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意大利文是“Cina”。俄文的“中国”名称是根据公元九世纪的辽国“契丹”(KITAN ,kitai)的音译得来的。很明显,在许多历史文献的记述里,那个生产丝绸和贩卖丝绸的赛里斯国(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指的并不是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说,“Cina”与“丝”并无关系。

3.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4. 和秦朝有关。《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5. 在公元前五世纪,东方的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因此,有学者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先生。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不仅提出, “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