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叫猩猩?

猩猩属于猿类, 就是那种个体很大,全身黑色的那种很多毛,像猴子,有人类大小。

你手机上面那个说的是,在之前有科学家研究艾滋病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非洲有人注射猩猩的血液以增加XX的时间。但是后来又不同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的起源是其他,反正有很说法,猩猩属于其中的一种说法。

猿是不是一种鸟?

不是鸟

可能是你读古诗词中看到了猿鸣或者猿哀鸣

比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出自郦道元《水经注》

现在在古诗词中是一个固定的意象,一般指哀伤

下面是我看到的解释

古人所处之江山,不少已与今日有别了。我读古代诗文,常惊异于从前山林间的猿声,长啸回响,感人至深。山川之美,猿声之异,激发古人灵感,可谓多多。猿鸣早已成为一种意象,为古代诗文开出独特的境界。猿猴种类很多,但猿可确定为是灵长类长臂猿科的长臂猿,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能长鸣。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这段文字,为很多人熟知: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想见彼时长江三峡两岸,猿群此呼彼和,声震山谷,绵长不绝的景象。猿鸣给听者带来的常是悲凄之感。杜甫不有句乎: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洄。现今天下的读诗人,有否听到过猿的哀鸣,特别是满山遍野的猿鸣之声,以及它们的经久不息的回响?那是如何一番景象啊!我们从未听过猿鸣的今人,是否能够理解古人被哀哀猿鸣催发起来的情思呢!

猿声之悲由人心之悲引起,从前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就以为声无哀乐,外界声音的悲乐缘于人心的悲乐。我读古代诗文,发现古人于猿鸣,也或并不以为其在悲鸣的,特别是早期的诗文。吴均《与宋元思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是怎样的一幅美丽生动的图画、怎样的一种美妙悦耳的声响啊!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的猿声,又何来哀声悲情?这或许与诗人遇赦心情高兴有关,惯熟的猿鸣听来竟觉轻快无比。然我们不能不承认,猿鸣所造就的主流境界,正是悲哀。同一个李白,在《秋浦歌·其四》中吟道: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秋浦在今安徽贵池,可见长江两岸猿之多,并不限于三峡。另据唐人诗所咏,洞庭湖周围长沙、岳阳以及江西庐山一带,也是猿经常出没之地。

古代猿之多,作家们常近距离亲近猿,除了它们的鸣声,它们的身姿、生活方式、性情等自然习性也常成为描述的对象。人们对猿,似乎充满了一种喜爱之情,因为它们为江山生色,从前的富春江两岸与三峡等地区一样,也是猿猴成群,猿鸣声声的。如前面我们引的吴均的文字所描述的。吴均又有《与施从事书》写到那里的猿:“故彰县东三十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之飞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故彰县在今浙江安吉县西北,那里的猿数十成百,体态轻巧,手臂牵引,从山上直至江边饮水的图景,今天读来犹教人称奇。杜甫《长江二首》之一曾录下长江瞿塘峡中猿饮江中水的奇景:“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猿吊着高崖上长长的藤萝,垂到江心饮水,也实在叫人称绝。

唐是一个猿声犹盛的时代,唐又是猿声开始衰微的时代。到了宋代,甚至长江三峡一带,诗人的歌声里也少闻猿鸣。即使写到猿之啸哀,常常也非作者亲见亲闻的景象,而是猿鸣早已成为一种意象,他们可以借以渲染悲情。

猿的种群为什么会如此急剧衰歇?这当与人类活动有关。猿以浆果、嫩枝芽等为食,它们的生存,主要依赖于森林。森林的被不断破坏,猿渐渐失却存身之处,不亡何待!还有人类的不断捕捉也是导致它们衰亡的原因。

拿猿作为宠物来养可谓历史悠久,晋代傅玄有《猿猴赋》,写的正是所豢养的猿。猿与鹤一样,似乎很早就成为士大夫的清玩。以猿为清玩,势必加剧人们捕捉猿的速率,考虑到李时珍说的猿一着地即“泄泻死”,可见即使当时的人们捕而不杀,也只能使猿的生机日见窘迫了。

我不知道我国大地上是不是还能见到猿的身影,它已被列为濒危种类了。据说我国南方的云南、海南一带尚存,此外则只有国外的缅甸、越南、印度等国的一些山区存有它们的踪迹。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是个渊博的学者,热爱中国文化,曾出版过《中国长臂猿——中国动物学简论》一书,对猿及猿声作过详尽考证,他曾对猿鸣作过录音,说猿的鸣声悠远高亢,凄厉倍常。高罗佩算得一个有心人了,对他的努力,我们只能表示由衷的钦佩与感激。我希望能早日读到这本书,听一听书后附的猿的录音。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猿的消隐,难道仅仅是一个物种的消隐;一种自然景观的消隐?考虑到山林猿鸣催发的诗情,它对我们先人的心灵感发,以及我们的先人受此感发而为诗为文,再感染无数后人的事实,我觉得,猿的珍贵与价值有远胜大熊猫之处,然而,它的受关注的程度却远远不如大熊猫,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满足于仅仅在从前的诗文里欣赏它们的身姿与歌喉。这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然则猿之鸣声,现在想来,也不能不是哀怨的了。

求世界上各种猩猩的名称

现代猿类有4种:长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第一种为小型猿,后三种为大型猿.大型猿由于似人又被称为“类人猿”.它们与人类最接近,被称为是人类的“表兄弟”.

①原载《崛起的文明——人类起源的文化透视》,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波诺波黑猩猩是什么意思(猩猩也叫什么)

1.长臂猿(Hylobates).它是一种低等猿,身高1米左右,体重约10千克,毛色驳杂,脑量不超过100~120毫升,纯树栖生活.长臂猿,顾名思义,它们的前肢很长,可接近身长的两倍,是臂行的能手,在树枝间摆荡跃进的速度之快,可以攫捕飞鸟.偶尔下地活动时,能直立起来,此时双膝弯屈,用前肢张开或高举在头顶上来维持平衡.它发出的声音犹如歌声,委婉动听.

长臂猿广泛分布于印度支那和马来西亚地区.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热带雨林中也有分布,但数量极其有限.除了上述的普通长臂猿外,还有一种第二趾和第三趾长在一起的合趾猿,它们形体较大,毛色黑亮,而且拥有发声时起共鸣作用的喉囊,这种长臂猿只栖息在苏门答腊一地.

2.褐猿(Pongo).这种猿身体较大,雄性体高可达1.4米,体重为100~120千克,雌性明显小得多,还不及雄性的一半大.雄性与雌性的区别还表现在:雄性两颊有大肉疣,呈内凹的隆凸状;雄性的头骨上还有发达的矢状骨脊;成年雄性的喉囊特别大,一直延伸到胸部,可用它来支持沉重的头部.褐猿的脑量为300~500毫升.身上多毛且密,毛色呈微红褐色(有些人称它为“红猩猩”).前臂较长,可触及到脚踝处.褐猿主要在树上活动,手脚兼用,攀缘于树丛中.下到地面时,手指攥成拳头,以指背着地支撑着身体,半直立姿态行走,脚掌以外侧部着地呈“反踵状”,行动缓慢,很少直立.褐猿主要以果实、嫩叶为食,常用强大的口齿来咬破坚果外壳.

褐猿现在只有一种,分布在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地区.目前褐猿在我国已无踪影,但在地史上的更新世时期,它们曾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

3.大猿(Gorilla).这是身体最大的一种猿.雄性的身高达1.8米以上,最高的可达2米,肩宽1米,体重在200千克左右,雌性相对小些.大猿的脑量为400~600毫升.由于身体过于庞大,已不适应树上生活,故多数时间在地面上活动.它以半直立姿势行走,并以前肢作为支撑,以指节背面着地,像撑着拐杖似的.大猿可直立起来,此时整个脚掌着地,脚趾不弯曲.有时还站起来拍打胸部,外表显得很凶猛,实际上性情是较为温和的.基本属素食性.大猿通常结成不大的群体,群体内包含着若干个家庭小群体,后者常由一只雄性带领数只雌性生活,但这种群体是临时性的.

大猿主要分布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热带森林中,只有一个种,这个种可分布两个亚种,一个为沿海大猿或叫低地大猿,主要栖息在西非的喀麦隆和加蓬地区;另一个为高山大猿,栖息在非洲的刚果和乌干达交界处3000米以上的山地里.

4.黑猿(Pan).黑猿数量最多,共有三个种.最著名的为普通黑猿,它最早为人们所知.黑猿的平均体重为50千克,身高达1.5米,雌雄两性的差异要比大猿和褐猿小得多.毛色一般呈黑色,喜欢在树上活动,能在树上构筑临时用的巢,以供晚上睡觉用.善于臂行,有时下地活动可以勉强地直立行走,但快跑时需用前肢撑地.喜群居,每群可达10只以上,最多时可达30~40只.杂食性,除素食外,常捕捉小鸟兽吃.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刚果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热带森林中.

还有一种栖息在刚果河中游东面(扎伊尔)大约200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矮种黑猿,它被称为“卑格米黑猿”.但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种称号是错误的.因为实际上它们的个子并不矮,体重为25~48千克,普通黑猿为40~50千克.它们的平均身高为1.16米,平均脑量为350毫升,普通黑猿为400毫升.它们的头小,面黑色,唇呈粉红色,眼眶狭,面部突出.脚的第二、三趾间有蹼.一般也称它们为波诺波黑猿(Bonobos),这个名字是来自一个小镇的名称“Bolobo”,因最初就是从这个小镇上获得其标本的.由于它们在1933年才被定名,故又被称为“最新的猿”.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树上取食,有时到地面上用四足行走,50%的时间用双足行走,此时是为了携带食物和其他物品.近年来它们被科学界所看重,认为它们的许多习性可能与人类的远祖相近.

另外,还有一种秃头黑猿,它的头上几乎没有头发.

过去,我们对这些猿类的行为、习性和群体生活的内容所知甚少,有时也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所迷惑,得出了一些不正确的结论.例如,认为大猿极其凶残……现在对它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因为自60年代以来,一支研究野生猿类和猴类的队伍异军突起,他们通过艰苦的实地考察,有时甚至生活在猿群之中,揭示了以往为人们所少知或未知的猿类群体生活的种种奥秘.这些实地考察,不仅进一步论证了人与猿密切的亲缘关系,而且也为探索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和人类远祖的早期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猿、猴、猩猩的区别

猿与猴的区别

1、与人类的关系不同:猴比猿类在生物学分类上要低得多,也就是说,在接近人的程度上,在与人的亲缘关系上,猴比猿要远得多。

2、体型不同:猿的体形比猴大外,而且手比腿长。主要区分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

3、特征不同:猿类没有尾巴、颊囊(口腔两侧颊部各有一囊,吃进口腔的食物,如果一时来不及细嚼,就暂时贮藏在颊囊里,留待空闲时再细嚼咽下)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只是长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级的猿),猴子却统统具有这些结构。

猩猩与猿、猴的区别

1、体毛颜色的不同:猩猩体毛长而稀少,毛发为红色,粗糙,幼年毛发为亮橙色,某些个体成年后变为栗色或深褐色。

2、种族分类不同:猿是13种大型的高智能的灵长目动物的总称.包括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猿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森林中,属于猿的各种动物在行为和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多不同。

猩猩就是平常说的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现在仅存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蒸汽缭绕的丛林里。在灵长类当中,猩猩的两个种有许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动物。

3、生活习性不同:猴和猿大多为杂食性、吃植物性或动物性食物。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猩猩主要吃果实(比如榴莲、红毛丹、木菠萝、荔枝、芒果、倒捻子、无花果)、嫩枝、花蕾、昆虫、蔓生植物等。

扩展资料

猩猩与猿、猴的比较

猩猩也叫人猿,与猿、猴共同属于灵长目人科的一属,而且都是哺乳动物与猴子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没有尾巴,能用手或脚拿东西。

马来语和印尼语叫做Orang utan,意思是“森林中的人”。与人类十分相近,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达96.4%。活动的习性通常不用声音沟通,通常有好几个个体会在同一个区域活动,但彼此不干扰,平均寿命大概40年,平均身高大概171~180厘米左右。

属猩猩科,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人们把红毛猩猩称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红毛猩猩与大猩猩及黑猩猩一起常常被称为“人类最直系的亲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长目

人是猿变的,那猿又是怎样变来的

人类与类人猿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因为某种原因,一部分森林古猿开始下地生活,便演变为人类,继续留在树上生活的就演变为今天的灵长类动物。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