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的功效和作用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和作用:
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
四: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比如白术有安胎之效。
七:对于气阴两虚型肺癌有较好的开脾胃和止汗作用。
补中益气丸的注意事项
1、过敏体质者慎用,不明原因,体质过敏。就要立即停止使用本品。
2、高血压患者禁用,有高血压的朋友,要绝对禁止使用本品。要是误用了,就要快去医院。不然会引起并发症。
3、孕妇,老人要少用,尤其是孕妇,用多了会导致流产。老人用多了会导致休克。一半是量的一半的一半。
4、头晕,头痛,耳鸣,应立即停药。
5、面红以及血压有上升趋势者,应立即停药。
6、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应立即停药。
中医:补中益气丸的9种功效,值得收藏
很多人遇到浑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脏器下垂等情况的时候,都知道是气虚在作怪,要补益中气,因此会首选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的功效可不仅只有这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补中益气丸都有哪些功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此药成分:黄芪(蜜炙)、党参、甘草(蜜炙)、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人参 ——大补元气;
黄芪 ——可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的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朋友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散,药店有卖的成药。把黄芪用蜜给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用量也最大,李东垣那个时候黄芪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用到几分,现在的医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上百克的也有,效果还不错。
但是各位在买药的时候要知道,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你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大江南北各地药行的规矩不同,有的给你生的,有的给蜜炙的。根据我的经验,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
炙甘草 ——补脾胃之气。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
白术 ——燥湿,补脾经之气。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
陈皮 ——理气。这个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稍微加上一点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
当归 ——养血。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而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了当归,这样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但是,到此为止还不够,因为虽然补气了,可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气下陷啊,这个下陷怎么解决呢?
升麻和柴胡 ——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这个方子里面这两味药量都非常少。各位,但是可够神奇的。您别看就这两味药,我们说它们药性是向上升的,加进去以后,这整个的药力还真就是往上走了,治疗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什么的,用上还真就能回去。
并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本草纲目》谓:“升麻引阳明清气上升,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此乃禀赋虚弱,元气虚馁,及劳役饥饱,生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功效:
1、肛门下坠、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
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脏器下垂,补中益气丸为升提中气之代表方剂。
2、便溏久泻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因多种疾病引起,一般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类,前者是指腹泻呈急性发病,历时短暂;后者一般指腹泻超过两个月者。腹泻属于中医“泄泻”范畴,临床上以清热、利湿、健脾、补虚为基本治法,补中益气丸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久泻。
3、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甚至消失为主的一类疾病,临床多采用补锌疗法,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使用补中益气丸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
4、褥疮
该配方中黄芪可提高免疫力,增强皮肤营养,促进创伤组织肉芽形成,制止化脓,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褥疮恢复。
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临床以长期或间断性流脓、鼓膜穿孔以及听力下降为特点,多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迁延为慢性,在中医上属于“脓耳”范畴,治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补肾培元、去腐化湿。
6、防治慢性支气管炎
补中益气丸合金匮肾气丸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肾气虚证能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的进展,远期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7、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在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中联合应用补中益气丸与知柏地黄丸,可提高治疗效果,有效改善尿失禁情况,具有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8、低血压
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的患者一旦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出现很严重的临床症状——心律失常、晕厥等。有研究者使用补中益气丸治疗长期低血压患者,获得较好疗效。
9、老年性便秘
补中益气丸联合西沙必利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便秘在中医学上属于“脾虚”“阳结”等范畴,病因为肺脾肾功能不足,气虚推动无力所致,补中益气丸能强健脾胃,使中气充足。
另外,要提醒大家补中益气丸需要用姜汤送服才能发挥作用,你知道了吗!
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和适应症状
补中益气丸处方:炙黄芪 200g 党参 60g 炙甘草 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 60g 升麻 60g 柴胡 60g 陈皮 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在临床上,有六大功效:
功效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
功效二:健脾润肠。这也是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补中益气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
功效三: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比如白术可以燥湿利水、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
功效四: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比如白术有安胎之效。
功效五: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疼痛、补益气血。当归和柴胡等都有此种功效。
功效六: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比如炙甘草可解附子毒,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
注意事项:
1、该品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2、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3、高血压患者慎服。4、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或其制剂。5、该品宜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亦可在进食同时服。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服药期间出现头痛、头晕、复视等症,或皮疹、面红者,以及血压有上升趋势,应立即停药。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都在服用补中益气丸,那么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供大家阅读!
补中益气丸的作用与功效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1、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
2、健脾润肠。其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
3、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
4、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比如白术有安胎之效。
5、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疼痛,补益气血,当归和柴胡等都有此种功效。
6、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比如炙甘草可解附子毒,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
补中益气丸的副作用
1、副作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不明原因,体质过敏。就要立即停止使用本品
2、副作用:高血压患者禁用
有高血压的朋友,要绝对禁止使用本品。要是误用了,就要快去医院。不然会引起并发症。
3、副作用:孕妇,老人要少用
尤其是孕妇,用多了会导致流产。老人用多了会导致休克。一半是量的一半的一半。
4、副作用:热感冒
使用不当会引起热感冒
5、副作用:头晕,头痛,耳鸣
应立即停药
6、副作用:面红以及血压有上升趋势者
应立即停药
7、副作用:症状加重,或者出现其他症状
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补中益气丸主治由于劳伤、饮食不节等原因而导致的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除了上述的病症外,补中益气丸还广泛用于治疗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低血压、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胆囊炎等多种病症中属中医气虚证者。注意:感冒时不宜服用补中益气丸;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功效及适用人群
补中益气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成药,也是很多人喜欢服用的一种补药,对于调理身体很有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功效及适用人群。
补中益气丸的作用功效
1.调理脾胃
2.抗病毒
3.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4.预防妇科疾病
对女性月经不调,经期腹痛以及面色暗黄等症都有一定预防作用。另外怀孕期间的女性吃一些补中益气丸,还能预防胎动不安和先兆流产。
5.提高免疫力
补中益气丸的适用人群
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