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来历

一、“法”的来历

灋,金文=(去,离开住地,代表为生存所进行的各种生产、社会活动)+(水,柔软、流动,无所抗拒又无坚不克的物质)+(廌,轻盈灵巧的动物),表示古代参天察地的高人在野外活动时,从流水顺其自然的特性、麋鹿等动物的灵巧自由中,领悟到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之道

道家思想相信“上善若水”,认为水的特质代表了自然的本质精神。有的金文调整结构,突出了代表自然的“水”和“廌”。

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将金文字形的左右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篆文异体字简化结构,省去“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在道家思想观念中,“道”代表宇宙万物和谐运行的本质规律;“法”代表人类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二、造字本义

名词,人类从水、鹿等自然中领悟并践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万物的本质精神、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最高行事准则。

扩展资料

“法”的组词

一、办法 [ bàn fǎ ]

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好~。他不答应,你也拿他没~。

二、想法 [ xiǎng fǎ ]

1.设法;想办法。

2.思考的结果;意见。

三、法宝 [ fǎ bǎo ]

1.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也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

2.神话中能制伏或杀伤妖魔的宝物。

3.比喻用起来特别有效的工具、方法或经验:群众路线是我们工作的~。

四、法律 [ fǎ lǜ ]

1.法的形式的统称。

2.在中国,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位仅次于宪法。

五、加法 [ jiā fǎ ]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加法,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成一个数的计算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法 (汉字)

法院的法字来历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法,即是法律,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古代时期,中华大地就出现了法律。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就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制定的。当时,纸张还没有出现,人们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简上。而相对严肃、庄重的法律,则刻录在青铜鼎上(所谓青铜鼎,通俗的说,就是用青铜制作的四脚大缸),这就是所谓的子产铸刑鼎。

“法”字左侧是三点水,水永远是平的,三点水的偏旁就代表了公平的含义。那么为什么右侧是一个“去”呢?

“法”字,在古代并不是这样书写的,在繁体字里,“法”字写作“灋”。东汉·许慎《说文》写道:“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这个字右侧的“廌(zhì)”指的是一种神兽,叫做“獬豸(xiè zhì)”,又称任法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相传形似羊,黑毛,四足,头上有独角,在人们有争执的时候,它会明辨是非,守卫公平正义,用自己的触角去顶撞坏人,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得到一只獬豸,照獬豸头部的形状制成帽子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因袭了这种制度。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与此相类似,在西方,独角兽也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人们认为它的角的力量能够压制任何道德败坏的事情。同时有贞洁的含义,是完美骑士的代表。

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法”都代表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都寄托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