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风向标是什么意思
风向标有一种测定风来向的设备和引申为某种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意思
无私奉献的爱是没有目的和方向的,但在我的眼里,你是为我指明道路的那一个导航,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对于中国风,人们已不再觉得新鲜,而在更年轻的一代人心中,“国潮”俨然成为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崇尚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相应地,国潮音乐的风头正盛,逐渐取代了中国风成为这个时代的音乐风向标。
人民日报:选什么人是风向标 影响到作风和党风
人民日报:选什么人是风向标 影响到作风和党风
何谓“裸官”?这一形象说法,在近日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有了更明确定义。该《条例》规定,配偶已移居国(境)外,或者没有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合理的界定、严格的约束,从源头上扎紧了管住裸官的篱笆。
中央对管住裸官,可谓三令五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列为改革内容。从“不得任正职”到“不得任班子成员”,各地在监管裸官方面多有探索。对于裸官这一新形势下的新现象严加规范,反映出党的建设从组织到纪检全方位的与时俱进,宣示着“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决心和信心。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时代,个人有跨境迁徙的权利,即使领导干部家属也不例外。但也要看到,领导干部并不是普通人。因为手中握有权力,影响到公共利益和公众福祉,所以即便是私人生活,也需接受更严格约束。《条例》将裸官从考察对象中排除,在很大程度上与领导干部个人的才能、品行无关,而是一种制度化的规范和防范。
的确,裸官刺激着社会敏感的神经。从庞家钰到周金伙,从杨湘洪到张曙光,都证明了“裸”所形成的“漏斗效应”。那些在位时留好退路,事发后远走高飞的裸官,虽然比例不高,却有着极坏的社会影响。究其本质,往往是精神世界存在问题,信念信仰出现了动摇,或想利用权力为所欲为,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失去信心,因而把家人、财产都转移到国外,一有风吹草动就随时可以“闪人”。如果掌握社会公器、主政一方的是这样一个人,公众如何能放心,这样的人施政又怎能服众?社科院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禁止裸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制度化的方式阻断裸官上升通道,无疑很有必要。而领导干部也必须想清楚,是做裸官还是要升迁,只能选择其一。
合理的制度有着强大的力量。有这样一则轶事:二战时美军降落伞合格率仅99.9%,军方只好改变检查制度,交货前随机选出几顶降落伞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试跳检测,终于出现百分之百合格的“奇迹”。同样,裸官不得被考察的制度,既是为了管住哪怕只是0.1%的不合格,拆除裸官这颗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更是为了划出“为官底线”、形成制度刚性,达到“用好制度选出好干部”的最终目标。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是我们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路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干部选任要不断完善,建立合理的制度是一个根本前提。不管是破格提拔,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只有一切以制度为准绳、为依据,形成一整套科学流程,才能选出好干部。“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而干部选任的好制度,更是根本中的根本、关键中的关键。
这些年来,从公示、测评到考核、竞聘,干部选任制度日趋合理、完善。但制度建设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新的制度构建,这是制度文明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看,管住裸官,正是制度的一种自我完善。在建立制度上,没有空白;在执行制度上,没有例外,才能真正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才能真正走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总书记说过,“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不选什么人,同样也是风向标,也影响到作风和党风。裸官只是一个小切口,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必将释放出更大“改革红利”,增强社会信任,筑牢民意基础,促成中国进一步发展前行。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可以作为时代的风向标?
因为大众渴望一个由点及面的宣泄、抒发和讨论。这就和我们看新闻、看体育然后讨论是一样的。但高考这个话题点是全社会的,特别是对于一个科举延续过那么多年的文化之邦。
高考作为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每年的选题上就有很强的引导性,从考生的作答、满分作文、零分作文,可以从不同纬度看出,人民对政策的解读,考生对时事的关注。网游恶搞对现实的批判等,有需求、有关注、有爆点、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啊!
高考本来就是一件全面关注的大事,数学、英语、文综理综等科目专业性较强,不容易形成广泛的讨论,相比起来,语文科目,尤其是作文,通俗易懂,很容易就能引发全民大讨论 可以充分满足大众的表达欲望。
高考具有地域性,各个省市自主命题,每年产生几十个作文题目,每个省份每年的作文题目也不一样。进行各种纵向横向的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高考作文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部门的价值取向以及今后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关注高考作文题目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每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公布,各种名人应邀或自发写的高考作文、网友们恶搞的作文、所谓的“零分作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也给高考作文增加了话题性和传播度。
其实我个人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可能也就是因为:大众都关注高考,但是高考的很多内容其实大家都看不懂……(即使经过了高考好多东西也忘了)
但是只要是能认字的人,基本上都能大概看得懂作文题。看得懂也就可以讨论、评价。换了解析几何题,肯定不会这样。 所以语文被讨论度提高了,也就成为时代的风向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