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很多人对于历史的一些知识都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有一些人对于皇帝也是很好奇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的相关资料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1

朱瞻基(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宣德”(1425年5月29日-1435年1月31日)。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一说出生于建文元年),生于燕王府。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在政治上,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提升内阁地位,教导宦官读书参政。停罢郑和下西洋;知人善任,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张辅、于谦、周忱。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与其父明仁宗统治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同时明宣宗在书画方面极有造诣,翰墨图书,极为精致。“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后来明宣宗继位后他一方面继承了父亲明仁宗朱高炽的“仁”,另一方面也继承了祖父明太宗朱棣的“武”,于是他继位之初便御驾亲征与自己的叔叔藩王们争斗,他打败了汉王朱高煦并将吴氏带回了自己的皇宫,并为避人口实将其金屋藏娇在皇宫附近的豪宅中,日理万机之余就临幸吴氏。终于吴氏替朱瞻基诞下了一位私生皇子,这个私生皇子便是朱祁钰。

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祖制,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继位,他就是明英宗。明英宗这个人宠信大太监王振,并听其唆使率50万大军亲征大同前线的蒙古瓦刺也先一部。临行前明英宗朱祁镇也可能意识到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御驾亲征必须给社稷留有退路,于是匆匆立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为太子,并命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暂理朝政,然后带着100多位文武官员和50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赶赴大同前线了。

然后明英宗昏庸之极,又不懂的领兵打仗,只听信太监王振的错误意见,终于导致了华夏之耻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刺首领也先生擒,皇家威仪天子尊严全无,举国上下均因此蒙羞。

皇帝被敌酋生擒了,这等屈辱的事情发生在华夏大国,明朝的庙堂之上百官们来不及悲痛与羞耻,便立即组织清算太监王振的罪过,并严惩了其党羽,因此还发生了朝堂之上血溅宫门的恶性斗殴的明朝午门血案事件。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2

明宣宗朱瞻基有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长子朱祁镇乃是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而次子朱祁钰生母乃是吴氏原本是汉王朱高煦的王府内宫人,也是一个丫鬟。

1、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朱祁镇和朱祁钰都当过皇帝,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皇位导致走向决裂。

2、在《大明风华》中,朱祁镇是孙若微的儿子,不过《明史》记载朱祁镇是由宫女所生,所以关于他的真正身世还有不小的争议。剧中朱祁钰的母亲变成了胡善祥,但历史上,朱祁钰其实是吴贤妃所生,胡皇后并没有子嗣。

朱瞻基的儿子哪个当皇帝3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为什么只当了十年的皇帝

因为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英年早逝。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葬景陵。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朱瞻基天资英畅,敬礼大臣,勤恤民隐,慎于用人,严惩贪官污吏,或说臣下有过失,密加详察,实则加罪,诬陷则重惩诬告之人。 由于他出色的治理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在明代,朱瞻基是继朱元璋和朱棣之后,鲜有有作为的皇帝,因为他为大明朝贡献了一个“仁宣之治”。朱瞻基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在军国大事上,能听取臣下的意见,比如在即位之初,他听从阁臣、大学士杨荣的建议,率兵亲征,平定了怀有不臣之心的皇叔高煦的.叛乱, 维护了皇室内部的稳定;

交阯(即安南,今越南北部,明初设有交阯布政使司)叛乱,朝廷数派大军征剿,均吃败仗,朱瞻基听从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这个未必是好事,停止用兵,军费虽然节约了不少,但交阯却再次独立了)等等。应该说,宣德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最为融洽、政治相对清明、社会较为和谐、经济稳步发展、边防比较稳固的时期,基于此,所以史家把这段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

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

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朱瞻基的儿子在位多少年 朱瞻基一共有几个儿子

1、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在位22年。

2、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祖制,长子朱祁镇理所当然的在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继位,他就是明英宗。

3、朱瞻基一共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和次子朱祁钰。朱祁镇和朱祁钰都当过皇帝,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因为皇位导致走向决裂。

明朝皇帝的血缘关系具体是怎样的?

咱们就来理一理明朝皇帝每一任的关系吧。

明朝建于公元1368年,建立者自然是著名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本来有个长子兼太子叫做朱标,可惜的是朱标死于公元1392年,朱元璋并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允文继位,朱允文觉得朱元璋封了那么多诸侯王,这些诸侯王的权利过大,对朝廷不利,所以就开始削藩,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不服了,所以就能清君侧的名义,讨伐朱允文。

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朱允文被朱棣打败,朱棣称帝,成为明成祖。朱棣有两个儿子,大的叫朱高炽,小的叫朱高煦,朱棣觉得朱高炽不像他,到是小儿子像他,所以本打算传位给朱高煦的,只是大家都反对,他只能最终传位给朱高炽,朱高炽就是明仁宗。

朱高炽长年担心他的太子之位被朱棣给废了,再加上身体不好,所以他的皇帝还没做满一年,他就病逝了,由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朱瞻基就是明宣宗,

朱瞻基治理得还不错,史称仁宣之治,朱瞻基死后,他的大儿子朱祁镇继位,也就是明英宗,可是土木堡之战的时候,朱祁镇让瓦剌给俘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帮助下称帝,也就是朱代宗。

朱祁镇不是皇帝了,瓦剌觉得他也没啥用了,再加上朱祁镇的口才好,瓦剌竟然把他给送回来了,不过让朱祁钰给关起来了,后来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然后复辟成功,再次称帝。

朱祁镇死后,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这就是朱见深,也就是明宪宗,朱见深死后,他的儿子朱祐樘,也就是明孝宗,明孝宗只有皇后这么一个老婆。

朱祐樘死后,他的独子朱厚照继位,也就是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有一次掉水里,后来没多久也死了,可是他并没有死子,这可怎么办呢?当然得从他的亲戚里面找。

找来找去,决定由他的堂弟,也是朱祐樘的侄子、朱见深的孙子朱厚熜,朱厚照与朱厚熜都是厚之辈的,显然两个人是同辈,朱厚熜就是明世宗,也就是嘉靖皇帝。

朱厚熜死后,他的儿子朱载垕继位,也就是明穆宗。朱载垕死后,他的儿子朱翊钧继位,也就是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死后,他的儿子朱常洛继位,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死去,他的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明熹宗。

朱由校没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就由他的弟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崇祯皇帝,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朝终结于公元1644年。

朱炽死后谁当黄帝

是朱高炽不是朱炽,他死后皇帝是;

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明宣宗当政十年,重点在治理内政方面。主动从交阯撤兵,节省了财力,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与交阯的交流。派遣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宗整顿统治机构,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数,实行保举和欠任。宣宗实行了一些减轻民困的措施。宣德帝又是一个喜欢射猎、美食、斗促织(蟋蟀)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宫,时年38岁,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想知道朱瞻基传位给谁了?

朱瞻基传位给了长子朱祁镇。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而这两个儿子都当过皇帝。朱祁镇出生后没多久,就被立为太子,后来朱瞻基不幸早逝,朱祁镇继位时只有8岁,所以是由太皇太后张氏处理国政。张氏虽然掌权,但她并没有放纵自家人干政,甚至是不让外戚干权,还不断压制宦官王振。朱祁镇政治成就: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后,英宗在天顺年间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

英宗还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难后被幽禁宫中逾五十年),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明史》赞曰“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建北京于顺天府,称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改北京为京师。洪熙初年,明仁宗欲迁都南京,命北京诸司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八月,宁波知府郑恪请定都京师,改号南京,英宗从之。

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宫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为京师,罢北京行在之称。在南京的府、部、司、寺、院、局悉冠以南京,改其官印。

独揽大权的朱瞻基死后,明朝的大权到了谁的手里?

别说朱瞻基死了,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权力也大不了哪里去。在朱瞻基、朱祁镇父子俩的皇帝生涯里,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直在左右朝局。

这只手就是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她是大明王朝260年历史中唯一一个具有政治实权的太后,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却在历史上留名并不多。张太后是指挥使张麟之女,在她成年之际,被朱棣的正妻徐氏(徐达之女)看中,让人提亲嫁给了还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炽为正妻,是为燕王世子妃。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后,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张氏就成了太子妃。她的太子妃足足做了快20年,但是她的皇后只做了一年时间不到,因为明仁宗朱高炽等明成祖朱棣死后继位,他也只当了九个月皇帝。明仁宗朱高炽一死,张氏就成了皇太后,她的嫡长子朱瞻基就继位成了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他在很多的国政方针上面都要请示皇太后张氏。朱瞻基也是一代英明之主,为何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要咨询自己的母亲呢?原来太后张氏具有很强的政务能力,她的这个能力是在明仁宗身边学会的,她一直陪伴在朱高炽身边,朱高炽身体不好,很多的政务处理就交给了张氏,经过几十年的熏陶,张氏被培养成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政治家。

正因张太后的能力强,有见解,同时又一心为国,关键是从不培养她的张氏亲属入朝为官,没有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所以朱瞻基才可能随时请教自己的母亲,既是为了学习,也是因为放心。明宣宗朱瞻基也只当了10年的皇帝,年纪轻轻就驾崩了。他的儿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时年才9岁。

那么年幼的天子登基,朝中大权在谁手中呢?那就直接到了太皇太后张氏手中了,明宣宗、明英宗两朝的朝臣都非常有名,三杨内阁、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等人都是精英和名臣,有了张氏把舵,众臣齐心,明英宗朱祁镇可以安安心心的在后花园和太监王振玩耍。

明英宗初期,朝中的大权完全在张氏手中,连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都无法染指半点,一方面是能力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威望问题了。太皇太后张氏在朝中的威望极高,可以说她在当时已经是满朝地位最高的人了,连英国公张辅见了她,都得称小辈儿,张辅的父亲张玉是朱棣的悍将,论辈分来说得叫明仁宗朱高炽的正妻张氏一声嫂子,可以想象张氏的地位有多高。张氏不光地位高,威望重,关键是她能力强,不偏不斜,为人正直公允,得到了满朝大臣的拥护。

如果说张氏有什么缺陷的话,就是在她把持大明朝权柄期间,没有对自己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刻意的培养,将他甩给了太监王振,当张氏驾崩后,朱祁镇亲政,无论是能力还是经验几乎都是零,最后在土木堡之变自己还当了俘虏。严格意义来说,大明朝的灭亡根源早在明英宗时期就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