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亩地是什么意思,有多大?
一亩地大约是666.67平方米。平方米是面积的公制单位,定义为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在生活中平方米通常简称为平米或平方,港台地区则称为平方公尺。但是关于1亩的具体面积是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直到后来国家规定了1亩等于60平方丈,而且还发现了1公顷等于1万平方米,1万平方米等于15亩。因此就得出了1亩地等于666.6平方米的结果,其计算公式就是,10000平方米除以15亩,等于666.6平方米,当然也还有更加复杂的计算公式,最后结果也相同。
二、一亩地是多少平方米?
一亩就是666.67平方米。
按照这样类推,一分就66.667平方米,一厘就是6.6667平方米。
一亩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面积计算单位。但很多人不知道一亩地有多少平方米。
下面我们来看看亩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亩换算为平方米:
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后加倍再右移三”。如要计算1亩等于多少平方米,1÷3=0.33333,0.33333加倍后为0.66666,四舍五入后为0.66667,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666.67。
拓展资料
我们再看看平方米换算为亩:
先熟悉计算口诀“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怎么计算得来的呢?计算方法是先用1加1的一半:1+0.5=1.5,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亩数为0.0015。
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如果要换算为公制的话,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为什么是60平方丈,这是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现在计数大都以十为一个单位进位,古代的进位则多以“60”为一个单位进位。比如一甲子为60年等。
古代的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
三、明朝一亩合现在多少平米,一顷又是多少亩
明朝,“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
而根据出土文物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说明尺普遍约为32厘米。那么这样计算的话,一亩应为614.4平方米多。
四、一亩地面积是多大?
一亩地等于666.67平方米。
常用土地面积换算公式 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1亩=666.6平方米 其实在民间还有一个更实用的口决来计算:平方米换为亩,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
市亩和公亩以及公顷又有很大的差异,具体换算公式如下: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0平方米 1(市)亩等于666.66平方米
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
1公亩等于100平方米
扩展资料:
1平方公里(km²)= 100公顷(ha)= 247.1英亩(acre)= 0.386平方英里(mile²)
1平方米(m²)= 10.764平方英尺(ft²)
1公亩(are)= 100平方米(m²)
1公顷(ha)=15亩=1hm²=10000平方米(m)= 2.471英亩(acre)=0.01平方千米(其中h表示百米,hm²的含义就是百米的平方)
1平方英里(mile²)= 2.590平方公里(km²)
五、一亩地有多大?
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如果要换算为公制的话,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
为什么是60平方丈,这是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现在计数大都以十为一个单位进位,古代的进位则多以“60”为一个单位进位。比如一甲子为60年等。
古代的亩,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
首先应该肯定:“一亩见方”是一个无法精确计量的估数。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从“亩”说起。依照现行工具书的说法,“亩”是我国市制的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60平方丈。如果要换算为公制的话,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但要强调的是,这一说法是现在的定制。中国历史上所说的“亩”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吴承洛先生在《中国度量衡史》一书中明确地指出:“惟中国历代对于地亩之数,本无精密统计,又未经清丈,亦无法确定计亩之单位。”“地积之量以长度之二次方幂计之,地积本身则无为标准之基本量;故言地亩之大小,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作为地积单位的“亩”,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量,地亩的大小通常是以尺度来计算的。按照周朝的规定,6尺为步(有的说6尺4寸、也有8尺之说),百步为亩。到了秦代,则以5尺为步,240为一亩。
??
汉代沿袭秦代的制度,而唐朝则以宽一步,长240步为一亩。
??
整个清朝以5方尺为步,以240步为一亩。至于一步究竟是多长,又是一个变化的量。周代的一尺大约为19.9公分,秦尺约合27.65公分;汉尺约23公分左右(《三国演义》上说:关云长身高8尺。如果按照现在33公分左右为一尺的话,关云长的身高至少要2米60以上,比姚明还要高出30多公分。实际上,《三国演义》上所说的8尺,是指当时的汉尺:每尺23公分左右。照此计算,关云长的身高也就是1米80多。以上插叙了一段,无非是想说明,尺的长短是与所处的时代是密切相关);清代的一尺约合32公分左右。
??
再来说“见方”。所谓“见方”,现行工具书认为:它是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楼主认为,教材上“一亩见方”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结合上文我们可知:“亩”作为地积单位是“可以尺度之数计之”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一亩”实际上是被视为表示长度的数量词使用的。
??
综合以上所说,课文中的“一亩见方”,是模糊地指每一条边的边长约为240步的一块正方形的地方,大约为现在的670平方米左右。
“亩”的历史
“亩”字来源于中国夏、商、周的井田制度所实施的井田模型,而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与周朝的井田模型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亩”字实际起源于夏、商两代的井田模型。在先秦一些重要文献中,“亩”往往是对“私田”的称呼;“田”往往是对“公田”的称呼。“一亩”按出土的“商鞅方升”测算约相当于0.2907市亩,那么,当时100亩就相当于29.07亩。
如果从还原出来夏、商井田模型并加以分解,就不难看出“亩”其实是夏、商时代农户在井田所耕种的土地规划状态的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其实,“亩”字的繁体字为“亩”,其中“亩”部表形,“久”部是对“亩”的当时的实际存在状态或者说结构的进一步的解释,这样一来,只要认识到夏、商的井田模型或者说农户耕作的具体的土地规划形状,“亩”对于自身解释的对象是可以不言自明的一种字符或者符号。所以,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亩”在夏、商时代也许既是对一户农户所耕作的一块土地如夏朝50亩、商朝70亩的称呼。而夏、商井田模型与周朝井田模型是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差异的,孟子正是把周朝井田耕作面积套入商朝井田模型中从而使得他的解释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的。历史上许多关于井田制度的讨论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以至于无法把其中的矛盾性予以解决。可见,解决夏、商与周朝之间的井田模型实际上是进一步讨论井田制度的关键所在
六、1亩地面积有多大
1亩等于666.666平方米。
拓展资料
亩的定义和历史
亩是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大约666.67平方米;十五亩等于一公顷,选取60平方丈是因为中国古代的计数方法。
古制换算:井田制百步为亩(宽一步、长百步),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秦并六国,汉承秦制,大小亩并行;至汉武帝统一田亩步数,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亩,推行于全国。此后,一亩广二百四十步,至清末未有变化。
换算方式
中国规定的土地面积单位有三个:平方公里(km²)、公顷(hm²)、平方米(m²),应避免使用亩、公亩(a),公顷的符号为hm²,国内不推荐使用ha。
单位换算:1亩=10分;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1米=3尺;1平方米=9平方尺;倒过来 1平方尺=1/9 平方米;所以 1亩=6000/9 平方米;1分=600/9 平方米=66.67平方米。
平方米换为亩,计算口诀为“加半左移三”。1平方米=0.0015亩,如120平方米等于多少亩?计算方法是先用120加120的一半:120+60=180,再把小数点左移3位,即得出120平方米的亩数为0.18。
亩换平方米,计算口诀为“除以三加倍右移三”。如要计算1亩等于多少平方米,1÷3=0.3333333,0.3333333加倍后为0.6666666,然后再将小数点右移3位,即得出平方米数为666.666。
综上所述,1亩就等于666.66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