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为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第一,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和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第二,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第三,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二、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

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以“无我之心”做为民之事、富民之事、乐民之事,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人民立场”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奥秘,只有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了唤醒人民、团结人民、组织人民的历史路径,这就是使分散性的民众变为有觉悟、有理想的人民,把人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阶级使命结合起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政治共同体。

扩展资料: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可以说,人民立场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鲜明的价值取向。

三、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四、何为政治立场?

政治立场:指立足于一定的阶级、政治集团、派别、反映其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立足点和出发点。

在我国政治立场是为了实现政治主张和政治任务而建立的政治组织。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立场坚定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做到政治立场坚定,就是承认党的纲领、章程,履行党员义务,严守党的纪律,自觉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

五、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2.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了自身的政治立场。

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唯心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且认为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六、什么是政治立场?

简单地说就是你赞成那个党派的观点在我国不存在,因为我国执政党是共产党,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我国关于政治立场以前有个左右倾之说左倾、右倾、右派 和防左反右:中国特色的左和右就中国的历史而言,使用左派和右派和国际上的称呼是有区别的,我们通常不说左派,而是说左倾冒险主义,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称王明领导的在城市中发动暴动革命,迅速夺取政权的行为称之为左倾冒险行为。

而对于右派,开始是叫右倾投降主义,最早是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放弃领导对革命的领导权,完全听从当时的国民政府(汪精卫、将介石),从而导致党的革命事业遭到巨大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种错误都是机会主义,是理论和现实的脱节。

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主要是错误指导思想的差别,和左派、右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比较基础的分别,就是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依靠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左倾冒险主义主要依靠工农大众的暴力取得政权,而右倾投降主义则想通过妥协的方式和平的分享政权,但这被证明都是错误的。

而建国后的右派则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名词。这个右派显然不同于陈独秀所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那怎么会创造出后来所谓的右派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这样的历史事件呢?这恐怕要从抗战结束后讲起。

当时有被称为第三条道路的民主党派如民主同盟等,解放战争结束后,部分民主党派被接纳入了新中央政府,比如当时的国家副主席就半数是民主人士担任,当然这样的安排也是有目的性的。到了1956年后,国家发展基本进入正规并呈现旺盛发展的态势,当时中央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广大群众想党和政府献计献策,但可能是因为放的太过,部分地方出现的不同意见甚至威胁到了党的执政地位,如后来《光明日报》储安平提出了“党天下”的言论,事态的发展是令毛没有想到的。

毕竟这不是解放前,毛后来就提出了“事情在起变化”,决定打击这批被认为是猖獗的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后来反击右派运动,不但打倒了一些高中级知识分子,甚至连一般向党和政府提意见的同志都被错误定为右派,错误的批斗乃至下放劳动等。

这批右派从戴帽到摘帽有的被后来的各个运动又再打倒,可谓经历了从1957年到1976年非常时期阶级斗争的长年之苦,直到文革结束打倒四人帮拨乱反正后才得以最终解放。 但大部分人的最好的青春年华已经随那狂热的岁月远去。

而这批人,这些所谓右派,其实很大部分是中国当时有知识、有正气的爱国者,他们的被迫害是共和国建设难以弥补的损失。可以说,也就是这次反右,让中国人背弃了说真话的勇气,社会诚信的丧失更是不可估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一次反击右倾翻案风,当权派是为了防止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复出政坛,也算了借用了57年反右的牌子。

正是因为1978年近20年左的错误,导致了国家和人民的巨大损失,邓小平同志后来提出了防左反右的方针,提出重点在防左的错误再次出现。下面就具体介绍什么是目前中国左派右派的特征。

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