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泥湾开荒的意思?
南泥湾是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的一条狭窄溪谷,此地野兽出没,杳无人烟。 1941年春,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所以,中共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挖野菜吃;没有工具,就自制锄、铲,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岭种上了庄稼。短短的三年,由王震旅长率领的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现在,南泥湾供游人参观的有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
二、在一些军事研究著作中南泥湾精神也被称为军垦精神是否正确?
南泥湾精神,既是传统 “戍边屯垦”思想的体现,也是一种新型的军垦精神,更是我们党战胜困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南泥湾精神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2.
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南泥湾精神不只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而且是一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3.
共克时艰的优良作风 三五九旅是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进行南泥湾开荒生产运动的,但充满革命乐观与英雄主义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的
4.
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不只是一种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以苦为乐、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
三、《南泥湾》表达了什么感情,怎么答题?
《南泥湾》的歌词简洁质朴,充满了欢快的氛围,积极的情绪。歌曲旋律优美,歌唱南泥湾由荒凉变成“江南”,并热情歌颂了开荒生产建立功勋的八路军战士,反映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军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延安精神。
全曲可分为对比性的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曲调柔美委婉,后半部分欢快跳跃,最后采用五度上行的甩腔手法结束全曲。歌曲吸收了民间歌舞的音调和节奏,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融抒情性与舞蹈性为一体,更加生动感人。
作词:贺敬之
作曲:马可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
好地方来好风光,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一呀般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
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
又学习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扩展资料
南泥湾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
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
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
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2]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
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
总之,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