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指的是

五常出自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一种社会、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

仁:就是仁慈、仁爱之心,是恻隐之心,是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情大爱。是对亲人,对天下人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爱。

义:有正义和符合公益之意,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天理,符合家国天下的长远利益。义,要求我们在进行决策前多思考一下“应不应该”的问题。合于义,则为之;不合于义,则不为。孔子说“行义以达其道”,孟子则视义为“人之正路”。

礼:其本质是“理”,即天理。礼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得以具体落实和安排的制度规范,是一种天秩天序,也是人间秩序。遵礼,循礼,就是守人伦大道,循天道天理。礼,就是儒教的礼仪规范。只要按照礼仪规范立身处事,就能明人道事理,就能循天道天理。

智:就是对天道天理及人道事理的明辨能力,是明道明理的功夫。智则不惑,智则能穷事物之理,明辨是非,知善知恶。所以孟子把是非之心视为“智之端”。只有明是非,才能为善去恶,使自己的道德生命日趋完善。

信:就是诚实无欺,无妄无伪。守信用,重信誉,不背言,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就是信。孔子说:“信近于义”、“民无信不立”。守信就能合于大义,不守信,就无以立身做人。

早幼教

幼儿园

学前教育

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五常”在面对不同的时代特点时,会自发地进行适度的定位。道德的生存同道德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是道德本身的性质所规定的。先秦时期,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以德主政”。统治者施以“仁政”,道德优于法律,用道德直接治理国家,是儒家设想的最经济最完美的治国方式。

扩展资料

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

五常指的是什么(中国古代五常指的是什么)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常 (儒家五常)

“五常”是什么意思?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扩展资料

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

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

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常 (儒家五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纲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