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众狙皆怒。”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扩展资料

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

朝三暮四文言文翻译 全部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庄子·齐物论》

翻译

宋国(今商丘)有一个养猕猴的老人,他很喜欢猕猴,养了一大群猕猴,他能懂得猕猴们的心意,猕猴们也能够了解那个人的心思。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猕猴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想要限制猕猴们吃橡粟的数量,但又怕猕猴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猕猴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猕猴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猕猴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注释

1. 狙公:养猕猴的人。

2. 解:了解,理解,懂得。

3. 狙(jū):猕猴。

4. 意:心意。

5. 得:懂得。

6. 得公之心:了解他的心思。

7. 损:减少。

8. 家口:家中口粮。口:口粮。

9. 充:满足。

10.欲:欲望,要求。

11.俄而:一会儿,不久。

12.匮:不够。

13.限:减少。

14.恐:恐怕。

15.驯(xùn):驯服,顺从,听从。引申为服服帖帖

16.诳(kuáng):欺骗.

17.与:给。

18.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

19.芧(xù):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20.足:够,足够。

21.众:所有的。

22.皆:都。

23.而:表修饰。

24.起而怒:一齐生气起来。怒:恼怒,生气。

25.皆伏而喜:都很高兴而趴在地上(一般是动物感到满足时的动作)。伏:降伏,驯顺。引申为服服帖帖。

26.朝:早上。

27.之:代词。指代猕猴们。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o sān mù sì。

含义: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庄子齐物论》: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们听后,认为晚上的栗子增加了,都很满意。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反复无常

拼音:fǎn fù wú cháng。

含义: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

出处: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翻译:该年反复无常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三暮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