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说下教是谁提出的?
是庄子所说
出处:《庄子·杂篇·天下》
原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
翻译: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
他的书虽然奇伟却宛转连缀无伤宏旨,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引人入胜。他内心充实而思想奔放,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忘却死生不分终始的人为友。
他论述道的根本,博大而通达,深广而畅达;他论述道的宗旨,和谐妥贴而上达天意。然而,他对于事物变化的反应和解释,没有止境,不离于道,茫然暗昧,未能穷尽。
主要影响: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
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庄子·杂篇·天下
二、许慎的名言是什么意思“教,上所施下所效”
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拼音:
jiāo ,shàng suǒ shī xià suǒ xiào
2、广义上解释: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3、句子来源: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
字》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知识扩展:
《说文解字》里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是说“教”字的本义就是在上面的施教,
在下面的效仿的意思。段玉裁注云:“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效。”“教”字当“教
育”、“教导”义讲一直到今天还在使用,从其造字方法上我们似乎也可以窥见古代教育方法
的某些信息。古人说:“教不严,师之惰”,意思是说不严格教育学生是老师的过错。后来
由“教育”义引申出“传授”义,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里说“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
意思是说,要传授给他所不知道的,要抚恤给他所不足的东西。在当“传授”讲时的“教”应
读为平声“jiāo”,特指传授知识、技能等。由“传授”后又引申出“使令”义,如唐代王昌
龄《出塞》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这里的“但使”和“不
教”是对语,“但使”是“只能使”、“只能让”的意思,“不教”就是“不能使”、“不能
让”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只能让抗击匈奴的名将们驻扎在龙城,不能使匈奴的戎马度过阴
山来。后来又由“教导”、“教育”引申指某种学术或某种学术派别。
三、上说下教是谁提出的
上说下教是庄子提出的。上说下教的意思是:说服比你大的,教导比你小的。
出自《庄子·杂篇·天下》:“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翻译:用这样的学说周游天下,对上劝谏诸侯对下教导百姓,即使天下人都不采纳,他们也絮絮不休地说个没完。
庄子提出“上说下教”,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而不知觉醒,不能讲庄重的与之讲话,以自然随意的话来推衍,借重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与思想。
四、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四端说”作为孟子的重要思想内容之一,与孔子“忠恕观”之间的渊源关系素未被重视,总结孟子在继承“忠恕观”的基础上提出“四端说”,并以之为核心形成由“内圣”开出“外王”的思想体系,对研究早期儒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扩展资料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向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