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高炽有几个儿子

明仁宗朱高炽有10个儿子。

1、朱瞻基,明宣宗,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2、朱瞻埈,郑靖王,母贤妃李氏。

3、朱瞻墉,越靖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4、朱瞻垠,蕲献王,母贤妃李氏。

5、朱瞻墡,襄宪王,母诚孝昭皇后张氏。

6、朱瞻堈,荆宪王,母顺妃张氏。

7、朱瞻墺,淮靖王,母贤妃李氏。

8、朱瞻垲,滕怀王,母贵妃郭氏。

9、朱瞻垍,梁庄王,母贵妃郭氏。

10、朱瞻埏,卫恭王,母贵妃郭氏。

相关说明

朱棣因病逝世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可是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便驾崩了,其子朱瞻基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皇帝。朱棣和朱高炽生前最器重朱瞻基,朱棣之所以没有易储,就是因为朱瞻基,他知道朱瞻基将来必成大器,所以说朱瞻基继承皇位算是内定的事情。

朱高炽其他儿子也很优秀,只是他们不是嫡长子,也没有朱瞻基那样的雄才伟略,只能当一名藩王,朱瞻基在位期间,除了两位叔叔给他使绊子外,他的其他兄弟还算收敛,没有与朱瞻基发生兄弟阋墙的事情。

朱高炽逝世,接下来朱瞻基登基,大明将迎来另一种新鲜面貌,历史上称朱高炽和朱瞻基执政期间为“仁宣之治”,朱瞻基没有辜负爷爷和父亲的期望。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朱高炽 (明朝第四位皇帝)

二、朱高炽的儿子 朱高炽的儿子介绍

1、长子:明宣宗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27岁继位,37岁死亡,在位10年,在位期间,放弃安南,平定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2、次子:郑王朱瞻埈。生于永乐二年(1404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被封为郑王,宣德四年(1428),就藩陕西凤翔府(宝鸡),正统九年(1444年)改就藩怀庆府(河南省焦作市),成化二年(1466)去世。年轻时脾气暴躁,多次打死过人,被侄子明英宗朱祁镇严厉教训后才收敛。第七任郑王朱厚烷是个贤王,嘉靖二十九年(1550),上书劝嘉靖皇帝不要服用丹药以求长生、不要过于崇信道教,被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监狱。隆庆元年(1567),嘉靖皇帝的儿子隆庆皇帝为其平反昭雪,并加禄400石,坐了17年牢的朱厚烷得到国家赔偿。郑王一系在明末乱世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得以保全。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末代郑王降清,清朝政府将其安置在河南开封杞县,真是祖上积德,朱厚烷17年牢没有白坐。

3、三子:越王朱瞻墉。生于永乐三年(1405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为越王,封地为浙江衢州府,但因身体不好,一直到封地未就任,于正统四年(1439年)去世,享年34岁,没有儿子,越藩被撤除。祖上规定江浙一带为朝廷赋税重地,不许封王,建文帝曾经将他的弟弟封到杭州,结果无福消受。

4、四子:蕲王朱瞻垠。生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九年(1421年11月7日)去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年仅15岁。哥哥朱瞻基即位,追封四弟朱瞻垠为蕲王。

5、五子:襄王朱瞻墡。永乐四年(1406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襄王,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府,他于正统元年(1436年)从长沙迁到襄阳府(今湖北襄阳),这下名正言顺了。从此襄王家族定居下来,直到明朝灭亡。朱瞻墡为人比较端正,处事比较严谨,在藩王中颇有威望,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2岁。

朱高炽儿子(朱高炽儿子谁继承皇位)

6、六子:荆王朱瞻堈。永乐四年(1406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荆王,一开始封地在建昌府(江西南城县),经过多次上疏并赴京向侄子明英宗朱祁镇软磨硬泡,终于同意迁到湖北蕲春就藩,蕲春虽然不是荆州,但是距离荆州总算是近一点了。他迁到蕲春的8年后就去世了,享年47岁。

7、七子:淮王朱瞻墺。永乐七年(1409年出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淮王。他是整个大明朝唯一封在广东境内的藩王,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实在太远了。为此,他屡次请求要封到河南去,湖广也可以。后来,侄子朱祁镇同意他迁到鱼米之乡的江西饶州府(府治在鄱阳县),总算距离北京近了一些。这一支藩王在江西的名声不怎么好,明朝末年,末代淮王朱常清火烧淮王府后,想东南逃走,一度被郑成功拥立为南明监国,于1648年去世。现今还存有淮王府遗址,江西文物部门前些年进行了考古发掘。

8、八子:滕王朱瞻垲。生于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被封为滕王,封地云南,但朱瞻垲来不及赴云南就藩,即于洪熙元年(1425年)夭折,时年16岁,可能是想到要去万里之外的云南就藩忧郁而死。滕国被撤除。

9、九子:梁王朱瞻垍。朱瞻垍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子,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被封为梁王。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垍赴安陆府(现钟祥市)就籓,距离第一位来此就藩的郢王朱栋去世仅仅过去15年,梁王朱瞻垍用的王府是郢王朱栋的旧王府,住死人家的王府,梁王朱瞻垍走了郢王朱栋的老路,于正统六年(1441年)英年早逝,年仅30岁。

10、十子卫王朱瞻埏。生于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二十二年(1424)被封为卫王,正统三年(1439年)去世,时年22岁,死后无子,卫藩被削除。大哥明宣宗朱瞻基对这个最小的弟弟颇为关爱,可惜哥哥去世(1435年)4年后就追随哥哥朱瞻基于九泉。

三、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是什么?

历史朱棣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下:

1、老大朱高炽

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朱棣是十分犹豫的,老大朱高炽性格仁厚,人缘极佳,这样的人却不适合做帝王,毕竟身为帝王要杀伐决断。在这方面,老二朱高煦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但是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而朱高炽继位后,成为了一代明君,就是明仁宗。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但仅在位九个月就因病去世。

2、老二朱高煦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相貌英武,身体轻捷,骑术精湛,朱棣曾亲眼见识了朱高煦在战场上的勇武,认为他在许多方面都与自己相像。在选择继承者的时候,朱棣曾经考虑过二儿子朱高煦。

但是最后朱棣还是选择了大儿子朱高炽当太子,朱高煦于是被封为了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朱高炽驾崩后,他儿子朱瞻基继位,就是明宣宗。这时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之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3、老三朱高燧

在兄弟三人当中,以朱高燧的品行最为恶劣。朱高燧因为受朱棣宠爱,经常做一些不法的事情,又与汉王朱高煦谋划夺嫡,常常诬陷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朱棣听说了朱高燧经常做一些不法之事,大怒,就要责罚朱高燧,经过太子求情才原谅了他。

朱高炽上台后,将朱高燧迁往彰德居住,并剥夺他绝大部分的护卫部队,后者迫于形势,也只能向兄长屈服。明宣宗即位之初,皇叔朱高煦在乐安举兵造反,朱高燧最终却没有参加叛乱。宣宗见三叔很识趣,便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就这样,朱高燧幸运地保住性命,最终能得以善终。

注意:

通过靖难之役称帝的永乐大帝朱棣,却只有4个儿子,长大成人的只有3个。这的确是少了点。不过儿子少,对他的子孙来说,烦恼也就少了点。

要是个个都像康熙那帮儿子的话,那对康熙的子孙后代来说,的确是太残忍了。这夺嫡的复杂程度,不是轻易就能应付得了的。

朱棣活下来的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这三个人都是徐达的女儿所生,一母同胞。

其中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不过8个多月以后他就驾崩了,他儿子朱瞻基因此登基。所以说明宣宗朱瞻基,一共有两个活着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