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以及作品
截止2018年,莫言。
长篇小说如:
1、《红高粱家族》 :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 《红高粱》是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
2、《丰乳肥臀》:莫言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大家文学奖”。
3、《蛙》:这部小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全书由4封长信和一部9幕话剧组成,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结构新颖,节奏鲜明,笔触细腻,文字朴实,富有意味和张力。
中篇小说如:
1、《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的成名作。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顶着大脑袋的黑孩 ,从小受继母虐待, 因为沉默寡言,经常对着事物发呆 ,并对大自然有着超强的触觉、听觉等奇异功能的故事。
2、《幽默与趣味》: 这部小说以人的变形的荒诞形式表现人类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主人公对畸形的物质文明的逃避。
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故乡人事》
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莫言,原名管谟业,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扩展资料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言
二、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
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品是:《蛙》。
《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09年,《蛙》 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作品《蛙》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自从前几天被曝成为诺奖热门人选之后,莫言所著的《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族》等作品已在图书市场热卖。有分析称,莫言此番获奖有望成为提振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带动这一行业实现新的发展。
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谁?它的获奖作品讲的什么内容?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莫言,他的获奖作品是《蛙》。
莫言曾是伟大的人民军队的战士,复退老兵,中共党员,人民的文学作家。对人民对党,对国家深沉的爱。他的出群拔萃的写作技巧,引人入3D般的场景,事与物。他以人民文学家的社会高尙的道德与应有的责任,鞭挞了人性的丑恶,私欲,卑劣,与愚昧,唤起人性的良知,是与非,明善恶,如璄,正人性之衣冠,悟觉启迪启思于高尚的自律与警醒的真善美之道德。
莫言的文章真实地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无奈。母亲为了孩子吃口饱饭,不惜偷偷去捡麦穗。看守人为了几根麦穗就打一个没还手能力的妇女,还把那几根麦穗拿走。我认为双方都没大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一个为了孩子,一个为了工作。
莫言的大作《蛙》以5 封书信、5 篇故事叙述加上一个剧本构成,形成了独特创新的结构形式。计划生育,这是个颇为敏感的领域,但莫言以作家的良心和聪明,巧妙地找到了一个不让人疼得难以忍受的切口,让世人反思其合理性带来的伤害。莫言的《蛙》以姑姑为代言人,用,专业人员的口吻讲述了计划生育工作者的时代心路历程。
也许《蛙》对于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对妇女的伤害,以及无数被遗弃、扼杀的女婴,书中都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对于落后生育观的批判似乎也不够用力。不管怎样莫言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对生命的敬畏的勇气,不是每个作家都有,因此是可贵的。
从这样的小说结构来看,《蛙》中显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故事,第一个层面是蝌蚪在文学素材中讲述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计划生育干部的经历以及他本人在新世纪以来的种种遭遇;第二个层面则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蝌蚪试图把前一个层次中的故事写成一部优秀的话剧剧本。
四、莫言是凭借哪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是。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扩展资料: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
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
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里的红烧婴儿,《筑路》中的剥狗皮,《食草家族》里的剥猫皮,《灵药》中的对死人开膛取胆,《白棉花》里的清花机搅碎人等等,莫言以独特的感官描写展示暴力带给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
《檀香刑》是最能代表莫言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他在小说第九章《杰作》中用了一万四千多字描写了对钱雄飞的凌迟过程,莫言以他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惊人的想象力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生动、惊心动魄的酷刑场面。
每一次利刃的割戮和受刑者的呼痛,都汇聚成了一种话语的奇诡快感,流动在小说的语句之间,仿佛一种来自地狱的悲惨光辉。这不是卡夫卡式的阴郁的刑罚,而是一种混合着极度的虐待与受虐的肉体狂欢,犹如帝国没落前的最后的盛宴。
这样极致的暴力描写,令读者的评价也两极分化,不喜欢的人立刻扔书呕吐,喜欢的人则欲罢不能。正如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美国汉学家葛浩文所说:“《檀香刑》非常残忍,非常可怕,但你还是想看下去,看到最后,你会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呢?”
参考资料:莫言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