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蜗牛是什么变的?
蜗牛由远古章鱼变化而来蜗牛是一种包括许多不同科、属的动物。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植物,产卵于土中或者树上。在热带岛屿比较常见,但有的也生存在寒冷地区。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几种接近的颜色,一般有条纹。非洲的水晶螺属体型最大,多超过20公分。欧洲的大蜗牛属的几个种常作佳肴,尤其在法国。蜗牛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其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二、蜗牛是怎么来的?
您这问题可以写成一篇篇幅不小的论文。
长话短说吧,腹足纲是最古老的动物门类之一,最早出现在早寒武纪,有点像披满披针叶的毛虫,浅海底栖。到中、晚寒武纪时这个类群已经得到非常大的进化发展。奥陶纪时,不同种的腹足类又出现多点暴发,极大的丰富了腹足纲的物种,后来再演化出单壳,随时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滨海地带活动的腹足单壳类逐渐适应了陆地生活,慢慢地演化出肺螺,然后通过多点暴发、生殖隔离,其中之一便形成了原始的柄眼类,再次通过生殖隔离,蜗牛就这样出现了。
三、蜗牛是怎么生出来的
蜗牛是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互相射精,繁衍后代。
蜗牛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配后蜗牛钻到土里,整齐的生下数百枚绿豆大小的浅黄色的卵。数天后小蜗牛破壳钻出来,有很薄的透明的壳。蜗牛的交尾时间是很长的,每次交接大约需要2小时,有时可以达到4小时之久。蜗牛的生殖不受年龄的限制。在同等适宜的生殖条件下,蜗牛越大产卵量就越多。
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黏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蜗牛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饲养土湿度40%左右;pH为5~7。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但是各种蜗牛各不相同。
蜗牛为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亚纲,蜗牛科。六、七月热时会自悬在叶下,往上升高,直到唾涎完了后自己死亡。蜗牛是牙齿最多的动物,但它们的牙齿并不是“立体牙”。尽管拥有数万颗牙齿,但它们无法咀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