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结局是什么,他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阴历七月辛未,萧何因积劳成疾,最终病死,谥号“文终侯”。

一、萧何其人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二、相关事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

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

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

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

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

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

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

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

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

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萧何是怎么死的?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萧何病逝,谥号文终侯。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

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

扩展资料:

萧何担当汉初丞相之职,在战时负责后勤工作,主要负责出谋划策和粮草的供应等。刘邦称帝后,萧何参照秦朝律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编写成为《九章令》,为汉朝的法律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萧何一生竭尽全力,即使在自己死前那一刻,还在为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想着自己死后该由谁来代替自己辅佐汉惠帝。萧何是累死的,也可以说是病死的。

张良在汉初时与刘邦结实,觉得刘邦有雄才大略,虽未拜刘邦为主公,但却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一统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汉朝江山初定的时候,张良便预感到刘邦会对功劳巨大的臣子进行诛杀,于是称病不出。随着大汉江山日益巩固,张良开始逐渐将自己从政坛中抽身,从不参与政治斗争。为了不落到韩信的下场,张良主动辞官,归隐山林。后被高后请回,最终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百度百科-萧何

萧何怎么死的

提起萧何,人们自然会想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可是刘邦手下的一大能人,知人善用,究竟最后萧何怎么死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萧何为朝廷努力的工作,最后因为操劳过度而死。刘邦死后,萧何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萧何去世,谥号“文终侯”。

02

刘邦晚年,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萧何等大臣的多次诤谏,刘邦才一直未作决定。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萧何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这就是汉惠帝。萧何也算是两朝元老了。

03

萧何继任丞相。萧何为相期间,在制订汉朝的典章制度方面还办了一件大事,即作汉律九章。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制成律法共九章。真的是一位治理国家的能人。

萧何怎么死的-萧何怎么死的

04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长期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去探望他。

05

成为皇帝的刘邦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萧何明白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萧何就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向刘邦告状,刘邦听后想杀了萧何。但又想到现在的萧何贪的是财而不是权力。于是刘邦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特别提示

萧何最大的特点是一位伯乐,善于发掘人才,使用人才。就有这么一段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如果不是他极力的挽留韩信,估计江山也不是刘邦的了。

萧何最后的结局?

历史上的结局:张良在晚年辞官,然后跟着赤松子云游。在公元前186年,因为生病去世。

历史上萧何的结局:萧何在刘邦死了以后,继续辅佐汉惠帝。在公元前193年七月因为生病去世。

张良:

张良字子房,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

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

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

萧何: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首,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是刘邦成就帝业不可或缺之人。

后世对他的定位,也多将其视为刘邦集团中的二号人物,忠心于老大刘邦,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张良:

张良在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申徒。

以韩申徒之职率军协助平定关中,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汉朝建立,封留侯。

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萧何:

萧何在做官时,为秦朝治下,秦始皇以强硬手段将存在于关中地区的郡县行政体制推广到新近征服的六国之地,沛县也在其中。

这套行政体制有一特点,即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长,由朝廷任命,基本上都是外来者,故而沛县人氏不可能做沛县之令长,但县令长之下,配合他开展工作的属吏,则多为本地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萧何是怎么死的

萧何是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丞相,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由于常年操劳国事,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劳累过度而死。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萧何就是其中一员,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下面我就来给大家说说吧!

详细内容

01

萧何生年不详,年轻时任沛县(今江苏沛县)主吏掾,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

02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03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赢起到重要作用。

04

楚汉之争时,留守关中,打造汉军的巩固后方,输送士兵、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建立后,担任相国,史称“萧相国”,册封酂侯,名列功臣第一。采摭秦朝六法,制定实施《九章律》。主张无为而治,采用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辅佐汉惠帝。

05

萧何在晚年还一直参与国事,辅佐君王,日夜操劳,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劳累过度而死,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