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安导演的家庭三部曲是哪三部?

影片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由朗雄饰演的父亲在跟儿子发生矛盾后一气之下离家到一家中餐馆打工的遭遇当老板指责老人洗碗太过拖沓要把他辞退之时,几个青年壮汉却挪动不了老人半步,以致最后以警察的到来收场。这种过于戏剧化的设计如果出现在一部喜剧电影中,确实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但在《推手》这样一部写实之作中,多少已经脱离了影像真实。这反映出人们对李安的认知假象,至少在这部处女作中,李安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已经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游刃有余,他用来建构剧本戏剧冲突的手段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二元对立: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这样就导致整部电影具有的价值更多在于剧本,而不是影像本身。

二、李安的电影风格?

接着次要人物的话题往下说,《色戒》中有两个次要场景,甚至都不能算次要人物,只能算电影背景,一是电影院中插播抗日宣传观众离席,第二个最后抓人时候,路人对封街的对话。这两个细节透露出来是抗战时期人的真实心态,这也是整部电影故事格调,比如明明有机会杀掉汉奸,但是却非要用蹩脚的美人计。不刺杀日本天皇,非要刺杀什么汉奸,最荒唐是先破处女身,所谓爱国爱的虚伪和懦弱,也就限制在演戏的阶段。其实整个抗战期间就是这样基调,喊的多做的少。可能又要问李安是不是在抱怨抗战的无力,答案肯定不是,这部电影绝对不是宣传抗战,更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先只能说李安要把历史真实呈现出来,他自己没有做是非判断。为什么没做是非判断后面再说。对抗战的认识也放下不说。还是说次要人物这个线索,李安第一部电影是91年《推手》。《推手》这部电影中就没有主要人物,只有次要人物,一个会太极拳的老头,这样没有主要人物的电影结构比较罕见,第一部电影就这样拍,只能说明李安太注意次要人物在电影中分量,从中不难发现,在《卧虎藏龙》、《色戒》中次要人物的重要的原因。这是李安电影风格一个不可辩驳的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是不是就可以作为李安电影的特征呢?这只是一个电影技巧或者一个思维习惯,不能够概括为李安电影

的整体风格。一个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一般可以概括一个艺术家的主要特征。《推手》中的戏剧冲突是老头用太极拳打倒一堆身强力壮年轻人。同样透露的信息是李安受传统文化影响。现在的结论是李安电影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这结论对吗?看起来为什么有一点勉强。这也是为什么不先将这特征讲出来的原因,我要是开始就说《断背山》这部电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你肯定想抽我嘴巴,说我胡说八道。现在就来论证这个看起来荒唐的结论。

三、对李安电影风格的评析

李安的经历在他影片中的体现,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独特性的理解,以及在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等等这些特征是否可以将其推向"电影作者"这一称谓,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选取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李安生平际遇、艺术修养、知识构成以及其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来阐释"电影作者"李安影片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