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元前300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300年是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
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
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二、公元前300年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300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国家,公元前300年左右玛雅文化开始出现并发展,它继承了中美洲文化传统,发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庙等。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欧洲的王公贵族就把珍珠视为最高级的宝石,加以珍藏。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
公元前300的文化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奉行侠义文化,“士为知己者死”和荆轲在易水旁留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养士之风风靡一时,养士著名的“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这些士挣脱了奴隶制的束缚,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发表自己的见解,活跃了战国时代的学术空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元前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