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所谓的“八府巡抚”真正名称应该叫“八府巡按”,而且这个名称也是取自于民间的戏剧、小说,并非正式官名从职能上来定义的话,八府巡抚应该相当于监察御史,分巡各省时称巡按御史。

地方的总督、巡抚虽然官职远高于巡按御史,但也都对其礼让三分。不过这仅仅是出于礼让,真正要发生什么矛盾冲突,巡按御史绝不是地方督抚的对手。

巡抚为从二品的高官,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是仅次于总督的封疆大吏。而八府巡抚从名称上听起来,给人感觉就是职权要远高于普通的巡抚。在《九品芝麻官》中给八府巡抚定义的是正一品的高官。

不过,在清朝的官阶品级中,正一品的职位只有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大学士(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伊犁将军。

古代八府巡抚是几品

古代没有“八府巡抚”,所谓的“八府巡抚”或者“八府巡按”,都是戏曲影视等文艺作品里编撰的。它的原型应该是明代的巡按御史。

明朝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共一百一十人,正七品。朝廷会定期从中选择若干人外派,巡按地方,这些人就是巡按御史。

十三道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后改科员。在外巡按,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巡按代表皇帝巡视地方,上至藩王督抚,下至州县官吏,都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虽然不过七品,但是事权很大。其在地方上的地位,仅次于巡抚。

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诸祭祀坛场,省其墙宇祭器。存恤孤老,巡视仓库,查算钱粮,勉励学校,表扬善类,翦除豪蠹,以正风俗,振纲纪。

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八府巡抚并不是官名,完全出自戏剧。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於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帝制时代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

八府巡按

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绩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朝廷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每年以八月出巡,称巡按御史。“八府巡按”常见於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说白了,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派出由资深省部级官员组成的中央巡视组。 (“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

九门提督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八府巡抚是几品官?

明制:监察御史正七品

清制: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

“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

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扩展资料

职能

1、巡抚设置的尝试期

宣德、正统时期,是明代巡抚设置的尝试期。其特点是,一般以某项特殊性差遣为过渡。先有专责,兼为巡抚的情况,在宣德、正统时有很大的普遍性。胡概、周忱曾相继巡抚南直。宣德八年,对巡抚的基本职责,也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

2、巡抚与镇守并设阶段

巡抚之外,又有镇守,始置于英宗即位之初。因而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巡抚与镇守并设的局面。在英宗即位后的不到五个月,江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诸省和宁夏、甘肃、辽东诸边均设置了文臣镇守,与巡抚并称“镇巡官”。

景泰四年后,各地镇巡官陆续向都察院系统迁转,皆称“巡抚都御史”。巡抚考满,可望“回院”主持两京都察院事务。

3、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

景泰至正德,是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时期。英宗复辟后,镇、巡合一,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使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前进了一大步。巡抚编制的归属从景泰开始趋于划一。

4、巡抚资格的逐渐制度化

自成化、弘治以后,巡抚均于两京各寺卿、少卿,大理寺丞,资历较深的给事中、御史、郎中,以及在外之布政使、按察使、参政,资历较深的兵备副使、上等知府内推升。原职高者为副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副都御史;原职卑者为佥都御史,称巡抚某处右佥都御史。

巡抚与京师的联系也相对减弱。景泰元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个人瓜葛。成化二十二年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等于承认了巡抚的地方化。

5、巡抚地方化、制度化的完成

至嘉靖,巡抚的地方化和制度化已经完成,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类型。

(1)居三司之上,为各省最高权力机构。明代全部十三个布政使司均设定员巡抚,三司属其管辖。这一类型,是明代巡抚的主流。

(2)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辖,为新省区建制的开端。这类巡抚主要设在边境地区,又多在原有的行都指挥使司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以辽东、宁夏、甘肃为典型。英宗即位后增设文臣镇守(天顺以后改称巡抚),逐渐由军事单位过渡为行政单位。

(3)组成特别区。这类巡抚主要设置在数省交界、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以南赣、郧阳为典型。

(4)组成战区。这类巡抚有两种情况。一是设置于原来的边境重镇,如宣府、大同等,有相对的稳定性;二是根据战事的发展临时增设,事平则罢,如崇祯时为抵抗后金而设置的密云、登莱等巡抚。但登莱巡抚自陶朗先、袁可立以后继有十四任,直至明亡。

巡抚来历

(1)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2)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3)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

八府巡抚是什么官职

八府巡抚是什么官职

八府巡抚很威风,是什么官职,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于旧时戏剧,但是有参考的原型,就是临时由朝廷委派,巡视各省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在明朝是正七品,清朝为从五品,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却有着不小的权力。

八府巡抚很威风,是什么官职1

影中八府巡抚包龙星可是相当的威风,水师提督、刑部尚书,都得靠边站,后来李莲英来了,也只能陪坐。那么这八府巡抚到底多大官,居然这么牛?

八府巡抚也叫八府巡按,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官名,它完全出自于旧时戏剧。不过它有一个参考原型,就是临时由朝廷委派,巡视各省考核吏治的监察御史。

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都察院,而监察御史,就是都察院中的公务人员,所以“八府巡抚”实际上是个七品御史。

但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御史,它虽然级别不高,但可都是皇帝身边的人,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有什么问题,随随便便就能上达天听。以至于后来明清市民文化兴起的时候,各种文学作品将监察御史,改为“八府巡抚”,来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府巡抚很威风,是什么官职2

八府巡抚起源于明朝。在明朝正七品,清朝从五品。

明制:监察御史正七品。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清制: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在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满、汉各一人。巡按御史寻置寻废,没有定制。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

巡抚的来历:

明代宣德、正统时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的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河南、江西、浙江、山西、和南直隶等地巡抚,正是在这一形势下设置的。

明初确立了都、布、按三司并立的省级政治体制。宣德、正统以后,文官集团势力的扩充和军人集团地位的下降,三司的平衡被打破。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又使三司条条分割、运转不灵。另置巡抚,反映出统治集团坚持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原则的愿望。

巡抚又是应提高统治效率、整肃军备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某些改革来整饬吏治、革除积弊,已成为历代虽然不自觉却又经常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