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谁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西柳)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山东香城留下一村,抑下邑村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轶事典故

柳下惠生于山东平阴。

清嘉庆李兆洛纂《风台县志·营建篇》载:今平阴县展洼村是展禽故里。李兆洛纂《凤台县志·营建篇》“柳庄寺,在展沟西南八里展洼村。春秋柳下惠居此。附近展姓尚多,传为展禽后裔。

柳下惠生于曲阜。

柳下惠是展无骇之子,展无骇是鲁孝公曾孙,是鲁国公族,任鲁国司空,也作司空无骇,长居于曲阜。他不会到还未出生的儿子食邑去生儿子。其后代可能多居于其食邑。

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保留有“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明代石碑、“和圣祠”等遗迹和几部有关族谱,表明这里就是柳下惠的故里或至少与柳下惠有千丝万缕的历史渊源。”

柳下惠逝于山东新泰。

最早关于新泰和圣墓的记载,见于明·嘉靖《泰山志》卷二《遗迹·帝王》载:“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村人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姬姓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建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年),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展禽为无骇之子,这便是展、柳二姓均尊展禽即柳下惠为始祖的历史渊源。 [2-3]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和圣”,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柳下惠是什么人物

柳下惠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今孝直镇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

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人物思想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除了“百世之师”之外,“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在现代的用语之中,一方面常被理解为男人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欲之外;另一方面也用于称赞真正的男人为人正直、意志坚强。

柳惠下是谁

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