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排序是什么?

年龄从小到大都由不同的称呼,分别如下:

1、0-15岁:未满周岁的儿童――襁褓,2~3岁――孩提,童年——总角,垂髫,8岁(男)——龆年,10岁以下――黄口,10岁(女)——髻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14岁(女)――豆蔻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15岁(女)——及笄之年,15岁(男)——志学之年,束发

2、16-50岁:16岁(女)――碧玉年华,15~20岁——舞象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蓓(信)年华,出嫁——标梅之年,30岁(女)――半老徐娘,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半百。

3、60-108岁: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77岁——喜寿,80岁――杖朝之年,88岁——米寿,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台,骀)背之年,99岁——白寿,100岁――期颐,人瑞,108岁——茶寿。

二、古代的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分别是什么

;     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分别是什么呢?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吧!

一、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1、

      襁褓

      :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

      孩提

      :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

      3、

      髫年之女

      :指7岁的女孩。

      4、

      龆年

      :男孩八岁。

      5、

      总角

      :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指童年时期、幼年。

      6、

      黄口

      :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

      舞勺之年

      :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

      舞象之年

      :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

      金钗之年

      :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

      豆蔻年华

      :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

      及笄之年

      :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

      破瓜年华

      、

      碧玉年华

      :古代,指16岁的女子。

二、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

      13、

      桃李年华

      、

      摽梅之年

      :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

      花信年华

      :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

      半老徐娘

      :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

      弱冠之年

      :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

      而立之年

      :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

      不惑之年

      :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

      强壮之年

      :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

      年逾半百

      、

      知非之年

      、

      知命之年

      、

      艾服之年

      、

      大衍之年

      :指的是50岁。

      21、

      花甲之年

      、

      平头甲子

      、

      耳顺之年

      、

      杖乡之年

      :60岁的人。

      22、

      古稀之年

      、

      杖国之年

      、

      致事之年

      、

      致政之年

      :指男子70岁。

      23、

      杖朝之年

      :指男子80岁。

      24、

      耄耋之年

      :是八九十岁的人。

      25、

      鲐背之年

      :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26、

      期颐之年

      :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三、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

古代年龄由小到大的称谓如下:

古代用“襁褓”来指代刚出生的婴儿,“襁”是背婴儿用的宽带子,而“褓”则是用来包裹婴儿的小被子;孩童时代的交往称为总角之交,角就是小髻,古代儿童头顶两边的留发,也称为角,与“垂髫”相似,发髻是挽束在头顶的头发。“豆蔻之年”是用来称谓少女的,用二月初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四”的少女,以此赞美少女如花似玉、美丽可爱。

当女子长到十五岁时,被称为“及笄之年”,“笄”就是古代人盘头发用的簪子,也就是说古代女子到了盘头发插簪的年纪,就是个成年女子了,预示着她该出嫁了。而男子到了十五岁,便可束发了,通常以“束发”相称,再过一年,女子长到十六岁时,则称为“破瓜之年”。我们常用年方二八,也就是指十六岁,二八就是从“瓜”字中拆出来的。

二十岁之后的年龄称谓:

男孩子长到二十岁时,称“弱冠之年”,男子要举行冠礼,以此表示进入成年人阶段,其中“弱”是年少之意,因为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所以称弱;而后三十而立,单从字面看,指的是人到三十岁就能做到立。四十不惑,是一种达观坦然的心境;五十知天命,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他所说的天命是一种上天所赋予你的使命感,依然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

六十耳顺,这个重点在“顺”字上,意思是,人面如水流,不可逆也;六十花甲,即花甲之年,也叫耳顺之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能看淡世事,做到内心的自由,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耄耋就是形容老人高龄、高寿。人的寿命一般习惯以百年为期,于是称百岁老人为“期颐”,其中的“颐”有颐养天年,赡养老人的含义。

四、古代年龄由小到大的称谓是怎么样的?

1、襁褓——不满周岁

2、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3、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4、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5、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

6、弱冠——20岁

7、而立之年——30岁

8、不惑之年——40岁

9、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10、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11、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12、杖朝之年——80岁

13、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14、鲐背之年——90岁

15、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扩展资料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