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的传统宗教但是基督教内部其实也是教派临立,在现代社会至少还可以被分成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东方正教会等几个大类,而这些教派的形成,其实也跟基督教历史上几次大分裂密切相关,那么当时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教派的分裂?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又是什么呢?
公元451年:基督教第一次重大分裂
其实如果从世俗历史的视角去讲,这几次大分裂可以说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基本上这些分裂都是地理分裂,即不同的地理区域产生了分裂,因此可以被视为是某些区域不愿意服从当时公认的权威,而权威又无力将其镇压,最终导致双方分道扬镳。而从宗教视角去讲,那么每次都会有具体的教义分歧,但本文对此只会进行一些简述。
东方正教信徒的分布区域,颜色越深其比例越高,灰色代表不存在
首先我们来说发生在公元451年的基督教第一次大分裂。这次大分裂时间最为久远,知道的人也最少,但在基督教历史上意义却也非常重大。这次大分裂分家的双方是包括现代东正教、天主教和多数新教教派在内的“西方教会”和流行于亚美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以及叙利亚等亚非地区的东方正教会。在现代大家可能觉得这个东方正教会不值一提,许多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但在当时,他们的影响力其实是跟西方教会差不了太多的。
现代埃及科普特教会神职人员
当时基督教已经成为东西罗马帝国的国教,但各地基督教会在关于一些“核心教义”的理解方面却存在分歧,所以东罗马皇帝马尔西安召集了东西罗马各地的基督教会到今天土耳其境内的迦克敦开会,试图弥合各方的分歧。最后这个会议确定了“基督的神人二性”这个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但参加会议的几个东方教会,主要是埃及科普特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却拒绝接受这个定义,因此在此后与西方各个教会分道扬镳。而在此之后,这个在迦克敦举行的会议被西方教会视为奠定基督教基本教义最重要的历史会议之一。但东方教会却将其称为“恶兆迦克敦”,认为它召开的目的就是强迫东方正教会向罗马教皇效忠,而且是出于政治目的,也开了基督教徒迫害基督教徒的恶劣先河,而这种分歧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东方正教会虽然势力极其弱小,但仍然没有和西方教会重新合流。
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
而基督教历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一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054年。在这一年,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分裂正式形成。而这次分裂的原因,其实可以追溯到东西罗马的分裂,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成了西欧地区的政治主宰,东罗马帝国则以希腊文化为主,双方之间的文化分歧越来越大。而按说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作为罗马帝国国教传遍欧洲北非的基督教重心本应向东罗马帝国倾斜。其实在上一节提到的迦克敦会议上已经做出了类似决定,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主教提高到了和罗马教皇同等的地位。但罗马教皇始终拒绝接受这个决定,东罗马帝国境内的各个教会也拒绝认可罗马教皇地位比自己高。而这一点就是双方再次分裂最基本的根源。
也就是说,西欧教会其实更像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罗马教皇的权威高于其它所有教会,整个天主教体系里的教会在信仰上都归罗马教廷领导,教徒也都向罗马教廷效忠。而东正教的体系则更像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教会彼此拥有一定独立性,同时没有哪个地区教会的地位高于其它地区的教会。当然这只是一个类比,实际的情况要复杂很多。
天主教和东正教分裂之后的边界
所以简而言之,双方根本的分歧就是东罗马帝国境内的教会拒绝承认罗马教皇是所有教会的领导。当然,既然是宗教争端,双方也总要给自己找一些宗教方面的理由,即教义理解和宗教仪轨方面的差异。具体来说,除了一些过于抽象的宗教概念,双方的差异有以下几点。首先天主教认为耶稣被钉死这个行为本身就拯救了世人,所以天主教的宗教艺术会重点展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但东正教认为耶稣战胜死亡复活才是拯救世人的根本,所以东正教的艺术不会过度展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形象。另外天主教在祷告时主要是跪着,而东正教则主要是站着。天主教严禁教士结婚或者有任何形式的性行为,但东正教却允许其教士结婚。
而在双方分裂之后,又产生了另外一个不同,即东正教地区一直到1923年都还在实行儒略历,即在公元前45年由凯撒颁布的历法,而天主教地区则在公元1582年修改了历法,制定了现代世界通用的公历。这种差别导致了后来双方历法的日期有13天左右的差异,而体现这个差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17年的俄国革命,虽然发生在公历11月7日,但因为俄罗斯当时实行儒略历,那天是10月25日,所以它才会被称为“十月革命”。当然这类细节差异还能举出很多,但本质上这次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还是可以说成是领导权之争。双方分裂之后,仍然是以地理划界,波兰和匈牙利以东地区成为东正教地区,从波兰和匈牙利开始的中西欧则成为了天主教地区。
新教与天主教的分裂
其实新教与天主教的分裂归根结底也还是一次领导权之争。公元14世纪欧洲在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下爆发了旷世瘟疫黑死病,导致整个欧洲在很短时间内有差不多40%的人病死。特别是在教会统治最为稳固的意大利等南欧地区,病死率更是高的惊人,有些地区甚至达到了90%。这种旷世浩劫导致教会统治的权威丧失殆尽,一些世俗贵族开始尝试从教会的统治之中脱离出来,欧洲的神权体系开始瓦解。
而这时一些宗教人士也看到了这个发展势头,开始从宗教角度提出新的理论,配合世俗贵族摆脱神权统治的需要,宗教改革的序幕也就此拉开。一般认为公元1517年德国教士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是宗教改革运动的起点。但其实宗教改革真正最重要的节点恐怕是公元1534年,因为在这一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以自己要离婚为由头,正式和罗马教廷决裂。他自封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导者,正式创立了英国国教会,也就是比较早的新教教会。
法国宗教战争的场景
而在此之后,欧洲各国也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试图摆脱罗马教廷控制的宗教改革,很多时候因为冲突激烈,这些改革演化成了宗教战争。其中最主要的宗教战争包括北欧各国及部分日耳曼邦国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之间进行的“三十年战争”,以及法国从公元1562年到公元1593年之间进行的8次宗教战争。这些战争规模之大,伤亡之惨重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前都是罕见的,其中“三十年战争”总共造成了差不多800万人死亡,而法国宗教战争则造成了大约300万人死亡。最终战争的结果是多数北欧国家成为了新教国家,而多数南欧国家和部分中东欧国家仍然维持天主教。另外因为后来英国的海外殖民地特别大,所以在前英国的殖民地,比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信仰新教的人数都超过信仰天主教的人数。而在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地,如拉美和非洲,信仰天主教的人数则比较多。
欧洲新教(蓝)和天主教(棕)的分界线
当然彼此声称信仰一个宗教的两派为了争夺领导权打了这么多年,死了那么多人,自然也得找出一些理论分歧,所以新教和天主教在宗教制度和教义理解上也自然是有一定分歧的,其中比较主要的有几点。一是新教不承认罗马教皇的卓越地位,或是说领导地位,认为其违反基督教《圣经》的陈述。其次新教基本上只认可基督教《圣经》,而天主教则将很多历史传统和历史宗教著作看的地位很高。另外天主教因为历史传统,其宗教仪式相对于新教要多很多,而且还非常尊崇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而新教的仪式则要简单一些,而且认为尊崇玛利亚不符合基督教教义。最后新教一般允许其神职人员结婚生子。
最后再说一点中文里基督教这个名称的问题。在中文里,很多时候“基督教”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指“新教”,成了跟天主教和东正教并列的词汇。但其实这个词汇的正确的含义是指包括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以及其它各种教派在内的基督教信仰的统称。那个和天主教以及东正教并列的词汇叫“新教”才是准确的。
二、基督教分为几种教?有什么区别?信仰有什么不同?
主要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
天主教亦称公教、罗马公教、罗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新教、东正教、天主教统称基督教。在中国,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东正教和天主教。由于新教在我国称基督教(俗称耶稣教〕,基督教一词遂产生了两种涵义:一是指世界性公认的基督教各派总称;二是指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的新教。“天主”一词是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后,借用中国原有名称对所信之神的译称,故把他们传播的宗教定名为“天主教”。
传说,基督教是由耶稣在巴勒斯坦创立的。早期基督教曾受到罗马皇帝的残酷迫害和镇压。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它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
1054年,东西两派基督教会分裂。东派教会自称正教,西派教会自称公教。大主教会及其教皇制,作为独特的单一教会和体制,至此乃正式确立。
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后,天主教在欧洲部分国家丧失统治地位。为了对抗宗教的改革运动,维护自身的统一和权威,天主教罗马教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称反宗教改革。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国家和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罗马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1809年拿破仑将教皇国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会议强调天主教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及其它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会议之后,天主教在神学上打破了以往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使神学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
现在,全世界天主教有总主教区130个,教区628个,监牧区和代牧区129个,共有教徒10亿左右,占全球人口的17.5%。现任教皇为波兰人约翰·保罗二世,于1978年10月就任,是第266任教皇。
天主教于唐代开始传入中国,13世纪再度传入。元朝覆灭后,天主教在中国几近绝迹。
16世纪,天主教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再度传入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传教士也陆续进入中国,天主教又发展起来。传教士在中国的土地上受他们本国政府的保护,到处设立教堂、修道院,兴办学校、医院、孤儿院,用各种方法传播,发展天主教。
从1840年到1949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天主教在中国虽然有了300万教徒,但教会领导权却一直在外国主教手里,中国天主教成了受外国势力支配的宗教。
50年代,中国天主教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反帝爱国运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天主教成为中国宗教徒自办的事业,成立了天主教爱国宗教组织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中国天主教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前几位所说,广义的基督教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新教(中国称基督教)、东正教。另外我想强调一点,天主教同样只信奉天主(上帝)这一个神,圣母玛丽亚也是人。
现在在世界上天主教和基督教也经常举行共同祈祷(祷告,英文pray,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天主教译为祈祷,基督新教多译为祷告)。
另外基督新教的一些教派奉行单一神论,而不是多数基督宗教教派的三位一体论。
一些基督新教的支派相当激进,攻击天主教和东正教甚至是基督新教的其他教派,要知道基督新教可是从天主教里分裂出来的,最有名的分裂是德国神父马丁.路德分裂出来的路德教。
以下是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区别:
1、在成就大义上,基督教各派除圣公会外都主张只靠信德就可成义,不需要行善功;天主教按耶稣基督的教诲,一方面靠心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
2、在圣事上天主教有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圣体(天主教徒相信面饼和红酒经过神父祝圣后从实质上就成为耶稣基督的体血,因此称圣体圣事)、婚配、告解、圣秩(也称神品,即成为神职人员)、终傅(病傅);基督教各教派都予以变化(并不成为圣事)或者删除。另外天主教不许离婚,基督教允许。
3、根据教义的来源:按天主和基督的传授,有两个来源:圣经和圣传,又称信德宝库;基督教只承认圣经为唯一根源。
4、圣经的卷数目录,天主教新旧约共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十六,新约二十七;基督教圣经只有六十六卷,旧约只有三十九卷,基督教把旧约中用希腊原文写的七卷(公元前约200年写成的《巴路克书》,公元前三世纪写成的《多俾亚传》,公元前二世纪末写成的《友弟德传》,公元前约100年写成的《玛加伯书上》,公元前124年写成的《玛加伯书下》,公元前120年写成的《德训篇》,公元前50年写成的《智慧篇》)删除,不承认是圣经。
5、在礼仪上,天主教注重礼仪生活,基督教在一些礼仪方面则予以简化和删除。
6、在体制、信仰内容和教务行政上,普世天主教会都奉行统一的教义、戒命、圣事;基督教各教派都有不同,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7、对于圣母玛丽亚,天主教给与适当的敬礼,因为她是耶稣基督的母亲,养育基督,在基督代人补赎时为基督分担精神上的痛苦,并有服从、谦卑、忍耐等等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基督教都不敬礼圣母玛丽亚,有的极端份子甚至谴责、曲解天主教恭敬圣母玛丽亚的本意。
8、关于供奉圣像,天主教许可教友在家中供奉圣像,共教友瞻仰敬礼,比如供奉耶稣苦像,就会使我们想到耶稣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人赎罪的大恩等等。基督教反对供奉圣像,认为是崇拜偶像,是罪恶的行为。
9、关于祭祖,天主教为慎终追远、发扬先祖的美德,在一些时候举行祭祖典礼,遵循天主十戒第四戒。基督教反对祭祖典礼,认为是崇拜偶像。一般行鞠躬礼。
10、在称呼方面无论是对于主的称呼也有不同,天主教称天主,基督教成上帝,在天主三位一体中的第三位,天主教根据圣经译为圣神,基督教译为圣灵。在圣经中对与地名、人名的翻译也有不同,如天主教称伯多禄,基督教称彼得,其他不一一列举。 (这主要是在中国,由于翻译的依据不同,天主教人名多根据拉丁文翻译,所以听起来不如基督新教用英文翻译的顺耳)
11、神职人员,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女等需要发愿终生坚贞,基督教无此要求。另外天主教神职人员称为神父"priest"(比神父低一级的叫执事,高一级叫主教"bishop",其主要区别为可执行圣事的多少),基督教根据教派不同多称为牧师"minister",也有称为长老等等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没有
耶稣只建立了一个教会,就是建基在以伯多禄为首的使徒团上的教会。“在这磐石上,我建立我的教会。”(玛15:18)
罗马天主教,又称公教,就是以伯多禄为首的使徒们建立的。曾先后于元代、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国。
由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1054年,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以希腊语为主的地区)与西方以罗马为主的教会公开分裂。东方教会称为东正教,西方教会称为罗马天主教。至今东正教约有2亿人,天主教约有10亿多人。
新教,在中国常以“基督教”单指新教。西方一般称为“抗罗宗”、 “抗议宗”、“誓反教”,该词原出于德文Protestaten(抗议者)。包括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大宗派。主要有信义会(路德派)、圣公会、长老会、公理会、卫理公会、浸礼会等。小的派别不计其数。
故此,基督教是指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总称。全球约20亿基督徒。
三、罗马教和东方正教是怎样形成的?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基督教也相应地一分为二。西方教会称罗马教会,东方教会称希腊正教,也称东方正教。
四、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1054年大分裂之前,它们分别被称为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罗马帝国虽然不是基督教的发祥地,但是基督教发展的主战场。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罗马帝国杀死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屠刀时不时砍向羽翼未丰的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徒处境悲惨,在帝国境内他们是排斥的对象,关于他们的谣言四处流散,比如他们在礼拜时喝血,比如基督徒的聚餐是 *** 大会。一旦帝国境内发生诸如经济危机、内战等灾难,官方就将罪过怪在基督徒头上。尽管如此,善于隐忍的基督徒依然在逐渐壮大。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站稳了脚跟,在首都罗马也有相当的发展。但发展与阻挠并存,帝国 *** 一直在迫害基督教,公元3世纪末,迫害达到了顶峰,教堂被摧毁,基督徒被迫向异端朝拜,不服从者惨遭屠戮。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西罗马帝国版图
4世纪初,被迫害了三个世纪之久的基督徒赢来了春天。此时,罗马帝国陷入皇位争夺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继位,据说在战斗中因为十字架庇佑打了胜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是第一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从此基督教从一个受压迫的穷人宗教变成了富裕的权贵的宗教。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君士坦丁问鼎九五之尊后,为了稳定帝国的东部,于公元330年将都城从罗马迁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称之为“新罗马”,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就此分为东西两半(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随着帝国的分野,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
希腊语是早期基督徒的主要语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这并不妨碍说希腊语的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传教,尽管拉丁语是官方语言,但罗马有大量从东部迁过来的希腊语公民,而帝国的中上阶层也一直尊崇希腊文化,学习希腊语。所以在罗马帝国,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行不悖。
西方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虽然东罗马帝国直到7世纪官方语言依然是拉丁语,但其文化主体是希腊文化,通用语言是希腊语,东方教会也以希腊语为主。西方教会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彼得是教会的基石(彼得一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石头”的意思,英语中石油petroleum同源)。他亲自建立教会,是罗马第一任教宗,统领各地教会。但随着历史发展,君士坦丁堡牧首统治的东方教会威望与权力逐渐上升,开始与罗马分庭抗礼。
西罗马帝国频繁遭受西欧的蛮族侵袭。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教会并没有随之灭亡,反而是吸收了入侵的蛮族,6世纪至7世纪,他们先后归信罗马教会。8世纪,法兰克王国崛起,公元800年罗马教宗里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教会之间的罅隙日益增大,但尚未闹到决裂的地步,直到1054年。
因为政治环境变迁,语言隔绝,地理分割,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渐行渐远。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会始终坚持偶像崇拜,与大搞偶像破坏的拜占庭格格不入。7世纪中期,崛起 *** 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拜占庭领土。大马士革、安条克、耶路撒冷三大牧首区都被 *** 夺去。 *** 军队曾两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帝国开始怀疑,上帝是不是站在他们这边。他们发现 *** 从来不画先知的肖像,《古兰经》确实明确禁止信徒绘制先知肖像,所以,逻辑不大好的拜占庭人觉得,正是因为 *** 不画神祇肖像,才能战无不胜,屡次击败基督教治下的拜占庭,必须消灭圣像,才能赢回上帝的眷顾。公元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捣毁帝国境内所有圣像。私藏圣像者甚至有性命之虞。此后一百年多里,圣像破坏运动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公元843年,圣像破坏运动才正式废止。
8世纪后期,查理大帝统一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北部。此时已经皈依罗马教会的查理派遣传教士向斯拉夫人传教。但拜占庭帝国不想看到临近的斯拉夫人变成罗马的信徒,想让他们归信东方教会。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三世派遣会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和美多德去斯拉夫地区传教。但斯拉夫地区只有斯拉夫语,没有文字,西里尔和美多德以希腊字母为蓝本,创造了新的文字,便于传教,这就是西里尔字母,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现在使用的便是西里尔文字。
1054年的大分裂是东西教会矛盾的终极体现,东西教会分裂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支。拜占庭帝国被灭后,东正教北上,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找到了归宿。
在基督教诞生的头一千年里,基督教始终致力于保持一个教会,尽管时常产生分歧,但始终没有决裂。
“和子说”是东西教会纷争的重要一环:圣灵是由圣父而出,或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共同信奉的《尼西亚信经》中说圣灵由圣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纪时,在其中添加了“和圣子”,变成了: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引发了东西教会间的诸多矛盾。东方教会认为,修改信经内容是极大的亵渎。
除了教义上的矛盾,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在宗教仪式、罗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矛盾在11世纪初年达到顶点,皈依了天主教的诺曼人侵扰了意大利南部,强迫那里的东方教会教堂采用拉丁仪式,为了报复,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恰尔一世则禁了城内的拉丁宗教仪式。为此,罗马教宗派遣特使枢机主教宏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与东方教会就二者分歧商谈。但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剑拔弩张。
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宏伯特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还以颜色,也宣布开除罗马教宗。东西方教会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史称“大分裂”。其实这并不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431年第三次大公会议,第一次分裂,聂斯脱利派遭逐,创立了亚述教会教会。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和安条克被判绝罚,基督教第二次分裂,形成东方正统教会。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教堂,被 *** 攻破后沦为 *** 寺
大分裂之后,拜占庭帝国式微,东方的 *** 再度扣关,拜占庭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本该是东西教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修复裂痕的绝佳契机,但天主教并不只是东征异教徒。1204年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这座千年古城被洗劫了,凶手不是 *** ,而是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尽管57年后,东正教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此后,拜占庭帝国也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灭了拜占庭。东正教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沦为 *** 寺。五大牧首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中有四个沦陷于 *** 之手,只剩罗马一棵独苗。
但拜占庭的覆灭并不是东正教的终结。在故国沦陷后,一部分东正教教徒负重北上,来到西里尔和美多德曾经传教的斯拉夫地区。曾经依傍于拜占庭帝国的权贵宗教再一次深入地下,在苦寒之境隐忍待发。很快,他们又傍上了权贵。
1472年,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将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纳为己用,并称自己为“沙皇”(罗马帝国皇帝凯撒之意)。用神学家迪尔梅德·麦卡洛克的话说,“第一个罗马,被野蛮人占领,沦为罗马天主教异端,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陷入 *** 之手,而俄罗斯正教会承袭了第三个罗马的称号。”尽管俄罗斯正教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但带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如今,东正教在俄罗斯及巴尔干地区追随者众,在全球也有超过1.5亿信众。
五、什么是十一世纪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
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在 1054 年的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体起因多与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相关 ,故又称阿卡西乌分裂 。罗马帝国在公元4世纪末分裂之后,东西两部分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促成了基督教说拉丁语的西部派别和说希腊语的东部派别之间的分化。西部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耶稣门徒彼得的继承者,坚持认为其在各宗主教区中拥有首席地位;东部的君士坦丁堡教会则在东罗马皇帝支持下与罗马教廷争夺势力范围;再加上教义方面的分歧,终于在 1054 年相互开除教籍,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