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乞巧节的由来

乞巧节的由来:

1、自然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博大精神,人们对于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也由来已久。古人将天上的每个星座都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并将牛宿星和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2、时间数字崇拜

七夕节的由来也与古人的时间数字崇拜有关,七夕的时间正好是七月七日,将日、月和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并起来就叫做“七曜”,被认为是吉庆的日子,并且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又严谨。

3、七姐诞

七姐是民间传说中在天上编织云彩的纺织业这,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她的诞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定为七姐诞,会在这天举行祭祀活动,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

4、生殖崇拜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七七”是女性的生命周期,女子以七岁为一个周期。所以就将七月初七这天设立为一个女性的节日。

乞巧节简介:

乞巧节的由来-乞巧节的由来

乞巧节是指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巧艺的也是她们祈求自己长得美丽,有一双巧手,嫁得一个如意郎君,这是女儿们的美好愿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七夕节”、“女儿节”。

二、乞巧节的来历是什么

乞巧节的来历: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七夕节起源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

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七夕斗巧,判定斗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输巧”、“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三、乞巧节的由来是什么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起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更多关于乞巧节的由来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乞巧节的来历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