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债务危机怎么回事

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高盛:希腊债务危机幕后黑手?

日期:2010-02-24 作者:郑若麟 来源:文汇报

本报首席记者 郑若麟

刚刚过去的两周,欧洲发生了一场大规模但却“静悄悄”的金融风暴从希腊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升级开始,出现了投机资金对欧元的攻击,最终使欧元对美元的汇率在10天内下跌10%。这场风暴远未划上句号。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在这场风暴的旋涡中挣扎。从表面上看,一切都是由希腊新政府承认其预算赤字大大超过原来政府所公布的5%而引起的。然而实质上一切都有幕后之手。

希腊饮鸩止渴竟达标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刚刚入盟的希腊就看到自己距这两项标准相关甚远。这对希腊和欧元区联盟都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欧元刚一问世便开始贬值的时候。这时希腊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投资银行负责将希腊提供的欧元兑换成美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希腊的这一做法并非欧盟国家中的独创。据透露,有一批国家借助这一方法,使得国家公共负债率得以维持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占GDP3%以下的水平。这些国家不仅有意大利、西班牙,而且还包括德国。在高盛的这种“创造性会计手法”主要欧洲顾客名单中,意大利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高盛翻云覆雨狂抢钱

目前已经到了这笔货币掉期交易到期的日子。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然而今年1月底2月初出现对希腊和欧元的金融攻击,却远非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有预谋的。这次攻击利用希腊多笔债务到期在即、炒作希腊出现支付能力问题,从而使市场出现大幅动荡。其结果是欧元下跌,希腊融资能力下降、成本剧增(借贷利率高出一般新兴国家两倍以上)。由于希腊金融状态恶化,对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值翻番上涨。

这次投机的方式主要即是CDS。CDS本来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债务可能存在支付问题而创设的一种保险,即当一个主权国家被怀疑出现支付能力问题时,持有该国国债者便可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即CDS。由承保方负责支付亏空部分。本来CDS应该与国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却被剥离开来,单独成为一种金融产品。目前在全球CDS金额已经达到天文数字,而且高达60%的交易是不透明的,因而成为投机基金热衷的对象。当希腊国家支付能力被怀疑的时候,有关希腊债务的CDS便会上涨。这次对希腊的攻击,就是使用各种手法令人对希腊的支付能力产生怀疑。那么谁持有大量的CDS呢?不是别人,恰恰是持有和发行希腊债务的高盛和两家对冲基金。高盛在希腊未被怀疑有支付能力问题时大量购进希腊债务的CDS,然后再对希腊支付能力信誉发动攻击,在CDS涨到最高点时抛出。

为了打击希腊的金融信誉,高盛与两大对冲基金一方面大肆“唱衰”希腊支付能力(包括动用力量将希腊信誉等级降低、传出希腊破产谣言等),另一方面则轮番抛售欧元,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恐慌而跟进。欧元在10天内跌了10%。从近两个月看跌幅达15%。欧元一跌,立即使人联想到欧元区出现不稳,于是不仅仅希腊,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弱点”葡萄牙、西班牙等也立即出现融资困难。于是希腊和欧元区的CDS开始疯涨。从去年7月至今,希腊债务保险利率上涨整整三倍。今天希腊国债的CDS居然涨到428点,甚至超过处于半战争状态的黎巴嫩(255点)。这是闻所未闻的。在这场攻击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在国际炒家的瞄准线上。

可能拖累一批欧洲银行

从巴黎传出的讯息来看,如果希腊出现支付危机的话,将导致欧洲各大银行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拖累一大批欧元区银行。希腊在本世纪初发售的国债,要么是欧元区各大银行所购买,要么得到了欧元区银行或保险公司的担保。更不用提为希腊做出多种担保的欧洲中央银行了。也就是说,在希腊债务问题上,上演的却是欧元区的未来前景。

最令希腊没有想到的是,这场针对希腊支付能力的攻击的背后,居然就是高盛和另外两家美国对冲基金。也就是说,高盛一方面以所谓的“创造性会计”方式为希腊政府出谋划策,做虚账以使希腊符合欧元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却同时在背后攻击希腊和欧元,从中牟利。

“金融战”并没有结束

目前这场针对欧元和希腊的“金融战”并没有结束。但令人不解的地方越来越多。金融市场的不透明和所谓“金融创新”所推出来的种种令人难以理解的“打包”方式,都使市场和公众越来越莫名其妙。最令人吃惊的是,高盛和其他在欧洲主权国家进行类似投资活动的华尔街大亨们都是在目前法律规定许可的情况下公然进行的。从根本上来说,高盛在希腊的行为,就是合法地吞啮公共财富。在这种金融大鳄的围攻下,希腊经济状态日益走向困境,目前预算赤字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2.7%,公共债务可能将在明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5%。欧盟统计局公开声明不再相信希腊的统计数字,因为希腊曾两次向欧盟说了谎话。这对于建筑在信誉基础上的金融业来说是非常严重的事件。现在人们怀疑葡萄牙可能也处于类似的处境之中。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可以肯定,来自美国华尔街的攻击不仅仍会继续,而且会变本加厉。

令人不解的是,欧元在一定程度上的贬值却对欧元区经济复苏和出口有利。因而人们看到欧盟表现出对希腊的支持,却没有资金到位。这是否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人愿意看到欧元的下跌呢?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对于欧元区来说,1欧元兑换1美元是最为理想的汇率。显然,这场金融风暴的真正内幕,连冰山的一角还远远没有露出呢。

(本报巴黎2月23日专电)

二、希腊债务危机是如何产生的?

高福利导致政府过度举债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直接的原因是政府过度举债,以及欧洲式的高福利模式所带来的私人部门负担过重。(详细)希腊的社会福利不仅高昂且名目繁多。根据希腊经济网站的数据,每年政府都要为公务员福利拨出数以十亿计的款项。例如已经去世的公务员的未婚或者已婚的女儿,都可以继续领取其父母的退休金。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到了2050年,希腊的养老金开支将上升到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而欧盟的成员国的平均养老金开支还不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希腊的公务员们每个月更是可以享受到5欧元到1300欧元之间的额外奖金,奖金的名目也相当随意而奇诡,比如会使用电脑、会说外语、能准时上班。如此奢侈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难怪有专家预测,除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否则希腊的社会保障制度必会在15年之内崩溃。希腊的不同政党不断地开出各种高福利支票来争取选民,也造成了高福利的恶性循环。如果经济形势喜人,高福利也可以维持,可是希腊经济发展偏偏停滞不前,是欧盟内经济最弱的国家之一。政府实在无力偿债,反而以债养债,将雪球越滚越大。

为进入欧元区,重金礼聘高盛“债务造假”

去年10月初,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新官上任,却赫然发现前任给自己留下的巨大财政赤字。最后不得不对外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希腊债务危机由此正式拉开序幕。但是这一切,在八年之前就早已埋下祸根。

2001年,希腊为进欧元区而犯愁不已。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和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希腊却一个也不符合。不过希腊人灵机一动,花了3亿美元的巨额佣金从华尔街请来了“天才发明家”高盛,给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债务隐瞒”方案。这个方案采用的是一种叫做“货币掉期交易”的方式,目标是掩饰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众债务,模式如下:比如希腊政府本来发行了100亿美元的债券,我们假设美元与欧元的比价为1:1,那么希腊政府可以换回100亿欧元。但是高盛“高明”在为希腊政府设定了一个优惠利率,假设为1:1.5,如此一来希腊政府就有了150亿欧元。账面的盈余成功地掩饰住了公共债务,希腊也就顺利加入欧元区。但是高盛也不会傻到自己贴钱,次贷危机中大名鼎鼎的金融衍生产品此时派上了用场,包括一家德国银行在内的很多银行都成了下家。据悉,希腊政府已经把付息时间延长到了2037年,可是没等到“大限”来临,危机就已爆发。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融资成本高企,希腊的债务链再也无法继续,不仅相关的银行被波及,有类似弱点的主权债务国家也全部受到影响。希腊人的“饮鸩止渴”到此结束。

三种债务解决方式皆很困难

主权国家的债务解决主要有三种方式,1.直接违约。2.大量发行货币,利用通货膨胀或货币贬值降低债务的实际价值。3.获得其它国家的援助。

1.直接违约是万不得已的下下策 这将会重创欧元区经济,带来的危害不可估量。

2.身处欧元区的希腊无法发行货币 实际上希腊这次的危机也暴露出了欧元区内的很多国家同时面临的矛盾:欧元区内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当金融体系面临崩盘的时候,只有财政部才能够处理偿还能力的问题。(详细)显然身处欧元区的希腊无法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危机,除非欧元区增加货币发行量,又或者希腊退出欧元区。希腊债务危机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当年想要加入欧元区。欧洲货币联盟成员国的身份可以给希腊带来诸如规避货币波动风险、享受欧洲央行的流动性服务、来自其他成员国在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扶持等诸多好处。如果退出欧元区,虽然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长期来看却得不偿失,所以这一步不到万不得已希腊政府绝不会尝试。

3.德国等国家对援助左右为难 第一二种方式排除之后,希腊政府剩下的就是向其他国家和组织请求援助,这其中德国的态度尤其关键。而德国这次也左右为难,如果不救助,欧元则会受到损害,如果救助,就无异于在拿德国公民的纳税为希腊买单。虽然最后在种种的博弈之下,德国加入了援助大军,但是救助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而且欧元区还不止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家也在破产的边缘苦苦挣扎,救得了一个,也救不了全部。

根本在于欧元区内强势国家与弱势国家地位不平等

希腊债务危机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正是欧元区的经济失衡,这种失衡则是德国这样的强势国家与希腊这样的弱势国家之间的矛盾。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出口国,和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贸易伙伴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贸易盈余。德国就如同一个“制造国”与“出口国”,希腊等国则处于“消费国”的地位。事实上,德国通过了购买国债等方式,也助长了这些友邦的无度消费与借贷。据《商业周刊》的数据,德国的银行持有欧元区陷入债务困境国家大约2500亿的国债。

另外,在2007年金融危机伊始,欧元区内的各成员国在利率问题上出现巨大分歧。德国强势地坚持强势的利率,保持自己经济的发展,希腊这样的国家却需要低利率来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其实,由于德国政府和行业工会一直在限制生产成本,德国的生产成本要远远低于欧元区内的其它国家,这也如同“变相的货币贬值”。

政府自救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自我救助是最“治本”的方法。但这需要希腊政府拿出方案来说服欧盟和债券投资者,特别是给予后者购买希腊国债的信心。早些时候希腊财长公布了救助方案的细节,宣布将会实施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包括在未来3年内削减财政预算300亿欧元,以便在2014年将财政赤字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内。如此一来,希腊也可以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达1100亿欧元的贷款援助。然而希腊政府的财政方案将使工人的工资被消减、赋税会加重、高福利也要走下神坛。“明明是政府的错误,为何要民众买单?!”希腊人被激怒了。这也是当地时间本月5号,一场涉及希腊所有公共领域,甚至令希腊国家陷入瘫痪大大罢工发生的原因所在。如此强烈的民意,不得不让希腊政府有所忌惮,究竟日后自救方案能否实施下去,还真的是个未知数。但是假若没有切实可行的自救政策,其它国家和组织根本不可能援助。

无法自主的货币、弱势的经济地位,让希腊的债务危机旷日持久、复杂异常、很难解决。并且这把火也烧到了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引发世界金融市场的震动。而这背后凸显的是正是欧元的尴尬,尽管在经济平顺时期这种共同货币机制曾经带来很多美妙的回忆,但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却带来诸多不可逾越的鸿沟。希腊债务危机,把欧元推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欧元到底何去何从,也是从很多人心中的问号。

三、希腊危机是怎么回事?

1,希腊危机

源于希腊共产党与英国支持的希腊政府间的武装斗争,在英国支持下,希腊各派在意大利达成《卡塞塔协议》,规定所有希腊武装力量一律服从民族团结政府的命令,因流亡政府力量没有解散武装,希腊爆发了全国性的军事冲突。1945年在美苏的压力下,各派签定停战协定。1947年,民主军逐渐壮大,不断打败政府军,希腊政府要求英国提供援助,但英国力不从心,要求美国接过负担。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1948年初,美国全面接管希腊军事控制权,在美国直接干涉下,希腊民主军最后失败。

2,希腊债务危机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5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加上希腊金融机构的信誉不良和政策面的负面因素,难以确定希腊是否可获得“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复苏”。受消息影响,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希腊股市大跌6%,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与迪拜债务危机一样,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有可能因小事件而引起大波澜。

危机起始原因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刚刚入盟的希腊就看到自己距这两项标准相关甚远。这对希腊和欧元区联盟都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欧元刚一问世便开始贬值的时候。这时希腊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投资银行负责将希腊提供的美元兑换成欧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希腊的这一做法并非欧盟国家中的独创。据透露,有一批国家借助这一方法,使得国家公共负债率得以维持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占GDP3%以下的水平。这些国家不仅有意大利、西班牙,而且还包括德国。在高盛的这种“创造性会计手法”主要欧洲顾客名单中,意大利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事件幕后炒家

目前已经到了这笔货币掉期交易到期的日子。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然而今年1月底2月初出现对希腊和欧元的金融攻击,却远非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有预谋的。这次攻击利用希腊多笔债务到期在即、炒作希腊出现支付能力问题,从而使市场出现大幅动荡。其结果是欧元下跌,希腊融资能力下降、成本剧增(借贷利率高出一般新兴国家两倍以上)。由于希腊金融状态恶化,对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值翻番上涨。这次投机的方式主要即是CDS。CDS本来是对一个主权国家债务可能存在支付问题而创设的一种保险,即当一个主权国家被怀疑出现支付能力问题时,持有该国国债者便可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即CDS。由承保方负责支付亏空部分。本来CDS应该与国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却被剥离开来,单独成为一种金融产品。目前在全球CDS金额已经达到天文数字,而且高达60%的交易是不透明的,因而成为投机基金热衷的对象。当希腊国家支付能力被怀疑的时候,有关希腊债务的CDS便会上涨。这次对希腊的攻击,就是使用各种手法令人对希腊的支付能力产生怀疑。那么谁持有大量的CDS呢?不是别人,恰恰是持有和发行希腊债务的高盛和两家对冲基金。高盛在希腊未被怀疑有支付能力问题时大量购进希腊债务的CDS,然后再对希腊支付能力信誉发动攻击,在CDS涨到最高点时抛出。 为了打击希腊的金融信誉,高盛与两大对冲基金一方面大肆“唱衰”希腊支付能力(包括动用力量将希腊信誉等级降低、传出希腊破产谣言等),另一方面则轮番抛售欧元,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恐慌而跟进。欧元在10天内跌了10%。从近两个月看跌幅达15%。欧元一跌,立即使人联想到欧元区出现不稳,于是不仅仅希腊,其他欧元区国家的“弱点”葡萄牙、西班牙等也立即出现融资困难。于是希腊和欧元区的CDS开始疯涨。从去年7月至今,希腊债务保险利率上涨整整三倍。今天希腊国债的CDS居然涨到428点,甚至超过处于半战争状态的黎巴嫩(255点)。这是闻所未闻的。在这场攻击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在国际炒家的瞄准线上。

四、希腊债务危机的危机原因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刚刚入盟的希腊就看到自己距这两项标准相差甚远。这对希腊和欧元区联盟都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欧元刚一问世便开始贬值的时候。这时希腊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投资银行负责将希腊提供的美元兑换成欧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希腊的这一做法并非欧盟国家中的独创。据透露,有一批国家借助这一方法,使得国家公共负债率得以维持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占GDP3%以下的水平。这些国家不仅有意大利、西班牙,而且还包括德国。在高盛的这种“创造性会计手法”主要欧洲顾客名单中,意大利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希腊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该国经济竞争力相对不强,经济发展水平在欧元区国家中相对较低,经济主要靠旅游业支撑。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出游人数大幅减少,对希腊造成很大冲击。此外,希腊出口少进口多,在欧元区内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导致资金外流,从而举债度日。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受消息影响,全球股市应声下跌,希腊股市大跌6%,欧元对美元比价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与迪拜债务危机一样,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有可能因小事件而引起大波澜。

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5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加上希腊金融机构的信誉不良和政策面的负面因素,难以确定希腊是否可获得“均衡、可持续的经济复苏”。 “PIIGS”危险系数较大。PIIGS是指: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5个国家依照首字母组合而被称为“PIIGS”。

对于谁会成为下一个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国家,知名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做出了暗示。在周一对希腊的主权信用发出警告之后,该机构又在8日将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从“稳定”降至“负面”,理由是该国公共财政恶化。根据标准普尔的预计,葡萄牙本年度的财政赤字可能等于该国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80%以上,公共债务规模甚至可能在2011年前升至GDP的90%或以上。

实际上,在本质上存在着与葡萄牙类似危险的欧元区国家同样存在。此前,最令投资者担心、也是被认为爆发危机可能性最大的国家分别为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这5个国家依照首字母组合而被称为“PIIGS”,其中的葡、意、希三国,还因为公共赤字超过欧盟稳定公约所规定的3%的标准,而和德国、法国一同受到了欧盟的纠正警告。

不过至少从目前来看,除主权信用评级遭降的希腊之外,葡萄牙、爱尔兰及意大利的状况:欧元区各国财长7日讨论葡萄牙的情况时认为,葡设立的纠正措施足以按预定的时间将其赤字降到欧盟稳定公约的标准之内;爱尔兰央行总裁帕特里克·霍诺汉则在8日表示,爱尔兰未来数年中面临的债务负担将是“沉重但尚可控的”;而意大利新任政府更是制定了一个缩减该国公共赤字的计划,并受到了欧盟各国财长的欢迎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