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催收外包管理趋严,浦发银行被罚款50万

12月11日,银保监会网站公布了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处罚决定书显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浦发银行) 信用卡 中心因 催收 外包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上海银保监局罚款人民币50万元

银保监会官网截图

根据处罚决定书,2019年1月,该中心信用卡催收外包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银监发〔2009〕60号)第十四条第二款,该中心被责令改正,并处罚款人民币50万元。

催收行业遭严查

近期催收行业频频遭到严查,并且被查催收公司的客户中不乏持牌金融机构。

11月11日,包括深圳市鼎诺法律服务有限公司、荣国(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金弘源(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在内的深圳市3家催收公司有警方介入。

11月6日,杭州中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因催收问题遭警方介入,据悉,该公司主要服务 京东 金融、华夏银行之类平台的不良 贷款 、信用卡透支用户催告通知服务。

9月18日,催收机构江苏逸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遭到警方突击搜查。公开资料显示,江苏逸能主要客户有中国平安集团、上海前隆金融、上海华瑞银行、闪电借款等。 4月19日,淳锋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0多名员工被深圳宝安警方带走。据了解,淳锋资产是业内排名比较靠前的催收公司,服务的客户包括光大、华夏、交行等传统银行。

第三方投诉网站显示,浦发信用卡收到4137条投诉,解决率为77.69%,主要投诉原因包括暴力催收,骚扰通讯录好友等。

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发卡银行应当对债务人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或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对催收过程应当进行录音,录音资料至少保存2年备查。

据此前媒体报道,近期多家银行出台最新外包催收政策,以降低合规风险。银行要求合作催收外包机构务必做到审慎经营,逢诉必查。催收人员质量务必提高,对于违背催收管理规定和其他章程的委外厂商,信用卡中心将视具体情况作出扣罚保证金和佣金的处理措施,并根据相关情况无责解除委外催收协议。

浦发发力零售业务,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上升

作为同业中较早布局零售业务的银行,浦发银行在零售业务持续发力。根据浦发银行发布的2019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前三季度,浦发银行新增零售贷款投放超过1600亿元,占同期全行贷款增量的56.4%,零售贷款占比达42.89%。

根据浦发银行2019年半年报,在零售业务的信用卡业务方面,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各项数据增长均有所放缓。

根据半年报,截至6月末,该行信用卡流通卡数4262.73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66%;而2018年上半年流通卡数环比2017年同期增长16.70%。

信用卡交易额和收入增速也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该行信用卡交易额10401.78亿元,同比增长25.69%;信用卡业务总收入282.99亿元,同比增长2.49%。去年同期,信用卡交易额和业务总收入的同比增速分别为64.36%、26.28%。

值得注意的是,浦发银行实现持续总体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双降”,但信用卡不良率呈现上升态势。

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浦发银行后三类不良贷款余额为678.74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6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83%,比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浦发信用卡不良率上升至2.38%,截至2018年底,该数据为1.81%,2017年这一数据为1.32%。

二、因暴力催收遭查 51信用卡的问题仅仅是外包管理不善吗?

就在7月初, 51人品贷 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而被工信部官网点名批评。9月以来,大数据风控行业迎来“史上最严”整治,先是此前杭州、上海等地区多家大数据智能风控企业遭调查. 10月21日上午,一则关于“51信用卡”遭百名警察突击清查的消息不胫而走,在业界掀起轩然大波。受此负面消息影响,21日午后开盘,51信用卡跳水暴跌,紧急停牌前跌34.32%。

当天下午,51信用卡官方微博“51信用卡管家”发布公告,称公司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仍然保持正常健全。

当晚十一点,杭州公安发布通报,称经初步调查发现,51信用卡委托外包 催收 公司冒充国家机关,采取恐吓、滋扰等软暴力手段催收债务,涉嫌寻衅滋事等犯罪。

今晨六点,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发布了一则长微博致歉,称对外包合作方的“培训和监督不够”,导致给个别借款人造成伤害。

1

暴力催收并非事实全部

随着公安信息的披露和孙海涛的致歉,暴力催收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外包”亦难以成为有力托词。

而另值得注意的是,在警方发出公告之前,业内一度猜测此次调查或与行业爬虫业务整治行动有关。

此前,网传消息有一张银行致函51信用卡的截图,敦促51信用卡其停止通过爬虫程序对用户信息进行抓取。

就在7月初,51人品贷因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而被工信部官网点名批评。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聚投诉”上,公司旗下的51人品贷还因砍头息、通讯录、暴力催收等问题频繁遭遇用户投诉。

对51信用卡而言,眼下的尴尬处境也早有伏笔。

成立于2012年5月的51信用卡的运营主体为杭州恩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从羊毛信息平台到提供信用卡综合服务,其为用户提供跨行多卡管理服务的底层基础正是使用爬虫抓取信用卡账单信息。在信用卡账单管理软件“51信用卡管家”尝到甜头之后,又推出“51人品”“51人品贷”“给你花”等产品,业务涵盖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信用卡科技服务、线上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

由此可见,其发展路径为借由信用卡管理工具获取客户并经由撮合 贷款 实现变现,其合作方囊括了多家P2P及持牌金融机构。

观其年报,个人信用管理服务仅仅占51信用卡营收的一小部分,而“信贷撮合及投资服务”才为其贡献了大部分的收入。

根据51信用卡往年财报显示,2015年-2019年年中,其信贷撮合及服务费收益为0.17亿元、3.84亿元、16.27亿元、20.56亿元,分别占整体收益总额比例约为18.67%、67.28%、71.73%、73.1%,撮合业务对营收的贡献逐年提升。2019年上半年,这一数据有所下降,为57.4%,但仍是收入的绝对重头。

要改变一家企业的基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昨日新闻爆出之后,一名51信用卡用户向十字财经反应,在尝试注销多年不曾使用的APP账号,51信用卡要求其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及手持身份证的影像认证等重要个人隐私数据。在账户注销的过程中采集这一数据的必要性受到了用户及专业人士的质疑。

2

合规升级下的互金凛冬

9月以来,大数据风控行业迎来“史上最严”整治,先是此前杭州、上海等地区多家大数据智能风控企业遭调查,魔蝎科技以及新颜科技的高管相继被带走,同盾科技、百融云创、聚信立等头部机构,亦不同程度地中招。受此影响,鹏元 征信 、立木征信、白骑士等多家大数据风控服务商纷纷暂停部分服务。

而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媒体报道称,警方调查大数据风控平台的原因并非完全出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更可能是为了打击“套路贷”,大数据公司为现金贷平台提供了系统、数据、风控,便于平台导流获客,并通过爬取用户的运营商数据进行违法暴力催收。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大数据产业几乎是与 网贷 产业相伴而生,造成合规问题的最大根源在于网贷平台自身规模与其运营、技术能力的不匹配。相较于传统银行的借款人,网贷平台借款人缺乏信用数据,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而平台又必须对交易进行风控审核,为了满足平台对技术与数据的需求,催生了大数据公司,这些第三方数据公司通过爬取用户信息支撑起网贷平台的风控,并帮助其利用大数据进一步实现贷后的催收环节。

这意味着,爬虫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沦为“套路贷”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凶。通过大数据爬取借款人信息来实现获客、风控及催收,催生了滥用数据、侵犯用户个人隐私、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一系列黑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51信用卡出事当天,全国扫黑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非法放贷情节严重的将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并自2019年10月21日起施行。

其中,《意见》将打击目标锁定社会危害性最为突出的非法高利放贷,明确在定罪量刑时以单次实际年利率超过36%的非法放贷为基准,并且从非法放贷数额、违法所得数额、非法放贷数量以及所造成的危害后果等几个方面,规定了“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具体标准。

与此同时,在禁止暴力催收方面,《意见》指出,为强行索要因非法放贷而产生的债务,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故意毁坏财物,寻衅滋事等行为,构成犯罪的,都应当数罪并罚。以及纠集、指使、雇佣他人采用滋扰、纠缠、哄闹、聚众造势等手段强行索要债务,尚不单独构成犯罪,但实施非法放贷行为已构成非法经营罪的,应当按照非法经营罪的规定酌情从重处罚。

无论是催收还是大数据的采集使用,监管对于合规性的要求在持续提升。合规的真正落地,或许才是金融科技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开始。而寒冬未竞,道阻且长。

三、51信用卡贷款怎么样,靠谱吗?

不好,不靠谱。10月21日51信用卡突遭警方调查的资讯刷遍了朋友圈,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这可能与爬虫程序不正当获取用户资料有关,并且得到了相关银行的确认。

另外也有消息称是因为暴力催收发生人员伤亡引起的,虽然该消息没有得到确认,但贷款行业暴力催收算是家常便饭,很多催收的外包商为了回款的分成利益,在催收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经常会有一些过激的举动。

随后51信用卡创始人孙海涛在微博发表声明和道歉,声明表示由于管理不当和缺乏监督,导致外包的合作公司在与借款人的联络沟通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也间接的确认了确实是因为暴力催收的缘故。

由于网贷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央行和银监会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指导网贷,当遇到问题时做不到有法可依。虽然随着网贷的盛行,有关法律法规也会越来越完善,但还是要谨慎一点。

四、大量催收员工被抓,上万家催收公司将仅剩300到500家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催收 行业就被列为“扫黑除恶”的重点行业。

在持续一年的时间内,大量催收公司员工被抓,催收员相互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你被抓了吗?”“你还活着吗?”

除了公安收紧之外,催收行业还承受着甲方、运营商、 老赖 等多方压力。

目前,行业80%的互金催收公司已退出,50%的催收员离开行业,谋求转型。

但,这还不是催收行业的至暗时刻。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个关于“非持牌机构禁止爬取通讯录、催收禁止拨打通讯录电话”的法规,即将出台。

“未来行业内可能只会剩下300到500家催收公司。”信用与清收行业协会筹备处秘书长王晖预测称。

上万家催收公司,仅剩下300到500家公司,这意味着淘汰率将高达95%。

甚至行业内的人都在自嘲:只剩下几百家,还算是一个行业吗?

01 不安

5月的一个下午,催收员杨飞宇的微信群突然热闹起来。

有同事在公司微信群里发了一段6秒的小视频。

第一遍,杨飞宇并没看懂。“视频里就一辆挂着苏牌牌照的警车,距离我们的天津分公司大楼15米远,看起来就像在正常巡逻。”

“抓人了。”紧接着,群里又跳出一句话。

所有人才反应过来——天津分公司被查封了。

不久前,与他们公司合作的一家P2P机构暴雷。嗅到危险的老板,派一位同事去天津分公司做清退。

没想到,这位同事刚到分公司楼下,就看到了前来查封的警车:天津分公司被查封,二十多个员工被带走。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催收行业就掀起了抓人浪潮。

7月16日,信弦的一百多名员工都被合肥警察带走,知情人士透露:“可能是因为暴力催收。”

在信弦出事的5天前,一家催收机构被河南警方跨省带走。

“据说是催死了人。”业内人士透露。

持续一年的恐慌,在催收行业蔓延。

“一些催收朋友突然失联,我就知道对方出事了。所以我们现在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你今天被抓了吗?’‘你今天还活着吗?’”催收员小河自嘲地说。

在天津分公司被查之后,杨飞宇的一个同事直接办了护照出国,也不敢再用微信联系。

“这事跟他没啥关系,但他一直说就当演练了。”杨飞宇说,所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神经兮兮。

小河也到了神经质的地步,“路上看到警车,可能心里都会一紧”。

杨飞宇透露:“几天前我们的老板也匆忙出国了。公司账户上的钱都没来得及带走。”

一位做汽 车贷 后的老板,现在每天都待在燕郊的家里,不敢进京,“因为进京需要检查身份证,就怕自己碰上了什么案子”。

催收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风险职业?而催收员,从什么时候开始戴上了屈辱的面具?

02 退潮

除了警方之外,还有多方在不停地给催收行业施压。用小河的话说,已到了不让人喘息的地步。

比如,甲方爸爸中的银行,开始对催收行业发起“突袭检查”。

“半月一抽查,一个月一次全面检查。”小河称,“3·15”之后,银行的检查频次,比原来高了两三倍。

一些银行开始要求回收录音,包括空号、停机、无人接听的录音。

“甚至有些银行要求回收5年内的录音。”某催收公司负责人郭南介绍,银行开始对催收行业念紧箍咒。

而银行检查一次的成本巨高。

“银行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将录音导出。”郭南称,这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

除了银行之外,其他的金融机构也抓紧了监管。

从今年4月开始,某家金融平台分公司的催收负责人孙希,就直接进入催收公司,驻场监督。

他在催收公司有自己的工位,每周对催收员进行培训,手把手地教。

“每个催收员的工位前都安装了摄像头,电脑也会被监控。”孙希称。

甲方爸爸步步紧逼,运营商也开始施压。

北京一家催收公司的负责人沈天表示,工信部在部分城市,会限制固定电话每月的呼叫次数。

也就是说,每个月只能有一定量的呼入和呼出次数。“这造成了我们业务量的萎缩。”沈天称。

多位业内人士称,现在工信部和运营商,只要接到大量投诉,就可能直接将一个公司的线路掐断。

“我们就曾经因为投诉停止展业一周,损失了几十万。”小河称。

但他深入调查之后发现,对方是恶意投诉。

老赖们似乎都知道催收员有投诉这根“软肋”,在给后者下套。

孙希称,一个老赖问催收员:“你是不是牛X得很。”

催收员回答:“我就是牛X得很。”

结果,老赖打电话给借款平台,投诉催收员态度恶劣,导致催收员被罚款1000元。

警方紧逼,甲方施压,运营商层层禁锢,催收行业已寸步难行。

小河称,他们只能“客服式催收”,原来的话术本已经被完全抛弃。

“要说‘您’‘请’‘好吗’,催收员比客服都有礼貌。”小河称,就算老赖在电话那端破口大骂,他们的语气都不能硬。

而客服式催收带来的,就是催回率的直线下降。

“我们的催回率下降了70%,业务量直接下滑了60%。”一位催收公司的创始人陈浩透露。

很多催收公司主动离场。

今年3月,陈浩关掉了自己成立近三年的催收公司,一百多位分散在各地的员工被解散。

他表示,在行业内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条例之前,他不会再踏入这一行业。

同样是3月,在东北做催收的刘鑫将团队从40多人裁至9人,即便这样,员工的工作量还是不饱和。“整个东三省的大环境都不太好,同行都在挣扎。”

陈浩表示,“或主动,或被动,约80%的金融科技催收公司已经退出。”

大量的催收员也离开了这个行业。

“成就感太低,风险太大,工资不高,没人愿意留下来。”小河称,自己身边70%的催收朋友已经转行。

“今年催收员的离职率超过50%,我们去年的老员工只剩下10%。”孙希说。

80%的公司离场,50%的催收员离职,甚至有不少催收员称,催收已经惨得不再算一个行业。

03 走向合规

尽管压力已经如此巨大,但行业还面临最后的致命一剑。

知情人士透露,监管即将出台新的法规,要求非持牌机构不得爬取用户的通讯录,不得给用户通讯录上的人打电话。

如果只能给借款人本人打电话,对催收行业来说,打击将是致命的。

“不止是消费金融的逾期率会开始暴涨,就连 信用卡 的逾期率也会飙升。”甚至有行业人士预测,这对整个金融体系都是巨大的打击。

但也有业内人士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致命一击,也会有“太极之功”。

“不能爬取通讯录的话,可以在借款人申请借款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填写几个紧急联系人。”小河透露,催收的时候,就可以打给紧急联系人,但不是催收,而是“提醒”。

小河认为,以后的人际关系,不会只沉淀在通讯录上,“不需要对通讯录那么执着”。

“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这么多社交平台,都会沉淀人际关系。”小河称,曾有催收员找到借款人的直播间,打出“还钱”的字样,对方紧急停掉了直播,并还了钱。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项法规已通过两期征求意见稿,离最终的出台已时日不久。

行业内的人认为,这项法规出台后,行业将急速洗牌。

“未来,催收行业最多可能只有300到500家公司能存活下来。”信用与清收行业协会筹备处秘书长王晖预测。

他认为,催收行业会以合规为底线,出现两极分化。

一极是头部公司,它们不会超过100家,将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另一极是尾部公司,它们将深耕某个领域,解决行业内遗留下的疑难问题。

目前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催收公司大概有上万家,按照这个比例,淘汰率将高达95%。

而活下来的唯一法门,只有合规。

“合规的话,催回率就上不去,这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小河称。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利用技术,提高催收效率。

目前,智能催收被提得越来越多,但其实很多环节,智能运用的价值还没有那么明显。

“催收和哪个行业最像?那就是销售,这里面有很多人与人交际的诀窍,机器是很难参悟的。”陈浩称,催收恐怕是最难被机器取代的行业之一。

目前智能催收最适用的,是逾期天数在7天之内的单子。

“通过智能提醒,借款人就直接还款了。”陈浩称,逾期周期越长,机器的效果就越差。

行业的共识是,智能催收要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金融一直都是两方势力的博弈:一方是借款人,一方是催收。

不论是个人破产法,还是通讯录禁爬法规的酝酿,从中都可以看出,监管保护借款人的意愿非常明显。

对于催收和金融行业来说,目前压力极大,淘汰和洗牌在所难免。

合规和技术,将成为行业仅有的出路……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五、催收公司被警察抓了之前的员工要配合调查嘛

催收公司被警察抓了,之前员工要配合调查,因为如果员工不配合调查的话,就有嫌疑是包庇,所以催收公司被警察查了,抓了之后也是需要配合调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