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节度使是什么
节度使是一个官名,其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节度使制度之所以形成,是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因。
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很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在这几种办法中,前两种都失败了,而募流民客户为兵的办法虽能诱得“通逃者”“争出应募”,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这和当时的边疆形势是分不开的。在这以前,唐在厉兵秣马击败了东突厥之后,实际上对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着旺盛着扩张进攻的。唐初先后击破了东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诸部,设立都督府; 此后,又打败西突厥,灭高昌,于其地设立州县治理,奠定了唐朝辽阔的疆域。但进攻的步伐还没有停止,显庆年间又平西突厥贺鲁,设立二都护府统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东的地区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
节度使是什么
—— 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边境设置,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之势。北宋为虚衔,成为一种荣衔,至元废。因受职时,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简称[节度]。
节度使是什么意思
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 唐睿宗景云二年, 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其初,仅于边地有之, 安史之乱后遍设于国内。一节度使统管一道或数州,总揽军、民、财政。 宋以节度使为虚衔, 辽金沿置, 元废。
起源
众所周知,自唐太宗起至唐高宗末年,唐边境的军事形势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唐太宗在位时,采用的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以骑兵进行长途奔袭、击其不备为战术原则。唐太宗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主要是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
《新唐书·兵志》明确指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唐太宗去世后,唐周边军事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数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面对周边军事态势呈现的这种新特点,变唐太宗时期的军事进攻战略为军事防御战略逐渐成为唐统治集团的共识。
什么叫节度使?
“节度使”是官名,唐初的时候沿用隋朝旧制,允许地方屯兵屯田,设立地方军政机构,总管地方的长官就称节度使。唐王朝在建立之初,培养了数以万计精于骑射的骑兵,为了预防边境的游牧民族骚扰边境,这些部队就都没有取消,并在地方设立节度使管理,允许地方长官招募军队,屯田养兵。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制度对于巩固统治,抵御外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经过几代的统治,地方权力越来越大,朝廷并不知道节度使手中有多少田地和军队。士兵又一般是终身从军,兄弟父子世代军旅,节度使做为他们的直接长官,对他们有生杀、赏罚等权利,士兵们经过几代培养,成为节度使的死忠,“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这就使得藩镇节度使们有了只忠于自己的部队。节度使在地方上的权力很大,有了军队就要养兵,而唐朝政府为了减少开支,是不分给节度使粮食的,而是要求他们自行解决。所以节度使会在地方上屯田,就导致节度使又有了独立的财政权力。节度使的制度分散了唐朝政府的集权,是唐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什么是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旌节,故称。
唐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东汉安帝水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军事,为诸军节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军伐蜀,由司马昭指授节度。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语以明确指挥权限,如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蒲城河北诸道总管及东讨诸府兵均受其节度,但尚未用作职衔。唐代节度使渊源于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持节都督出征时是一军统帅,屯驻时是军区首脑,对所统将领及州郡长吏都有节制以至生杀之权。南北朝时,刺史大都加持节都督,辖区既狭,权任亦轻,北周及隋改称总管。隋荆、益、并、扬四大总管辖数十州,事权很重,但只管军事。隋炀帝杨广废总管,唐初恢复,仍称都督,而自贞观以后,内地都督府并多省罢,惟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尚存,以统州、县、镇戍。
镇戍是经常性的防御据点,比较分散,兵力单弱,故每遇战事发生,必须由朝廷另行调发府兵、兵募,派遣大将统率出征或备御。这些大将称为行军总管;规模较大的战役,又设置珩军元帅或行军大总管统领诸总管。皂在唐初,已在军事要地留驻部分征行军队,并每年派遣士兵轮番戍守。唐高宗、武后时期,突厥、吐蕃、契丹强盛,屡次入掠内地,战事频繁。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军、镇、守捉使是差遣的,还保留征行的组织。与此同时,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原来有“行军”涵义的“道”,如葱山道、交河道、枔山道,也演变为大军区的道,如朔方道、陇右道等。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高宗以后,由中央派出的行军总管或经略大使,常受敕节度诸军,因而渐获诸军节度大使的名称,但还不是固定职衔。节度使成为固定职衔是从睿宗景云二年(711)四月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开始的。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始成为固定军区,各有受其统属之州、军、镇、城、守捉。节度使为差遣职名,例以所驻州都督、大都督长史或都护为其本官。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例兼管内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探)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乱起,唐廷为了平叛,内地也相继设置节镇,增至二十余道,不置节度使处亦置防御使,防御使不赐旌节,多以采访使兼领。其后,采访使改名观察使,例兼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兼理军民,成为地位略低于节度使的地方军政长官。
节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军司马、判官、推官等,将校有押衙、虞候、兵马使等。由于观察使是采访使的改名,故唐代后期节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都由节度使辟举,然后上报朝廷批准。所统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镇。遇刺史位阙,节镇常遣上佐摄职,然后报请朝廷正授。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占最大份额,对朝廷保持独立状态之河北三镇,甚至全无上供。内地节度使辖区虽是藩卫朝廷的军镇,但实际上往往对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离心状态。
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其中武力最强、在唐亡后建号称帝者,先后有五代;其余割据一方,立国改元(也有未改元者)自传子孙者为十国。而五代十国境内之节度使亦多桀骜跋扈,节度使部下更多悍将骄卒,逐帅杀使之军变事件不断发生。
宋辽金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称为支郡,辖区内的军、政、财权,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
宋大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同年还命令诸州府选送精兵给中央,削弱了地方的兵权。宋太祖在平定湖南时,便命令湖南各州府直属中央,不再隶属于节度使。太宗又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而节度使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等虚衔,或宰相罢官到地方上带节度使虚衔,谓之使相,尤为荣耀。
辽、金分别于大州或节镇诸州置节度使,掌管军民两政。此外,辽圣宗耶律隆绪亦将统领上京、中京地区契丹及奚族的五十一部首领令隐改称节度使。金于胡里改等路亦设节度使,管辖部族事务。元代废。
节度使是什么意思?
唐朝的节度使最开始是武官的一种,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当然后来节度使也开始过问民政,结果到了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势力大大加强,到了独揽军政大权的地步。东汉三国时期的州牧与西汉时只负责监督考察不同,已经是驻守一方,独揽军政的封疆大吏。比如刘焉刘虞等人,都是以州牧的身份成为地方军阀的。所以我觉得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和东汉三国时期州牧在权力和职责上是差不多的,都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最后也都发展成了地方军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