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为中华之崛起

崛起的意思是:地势突起,隆起;相对高起或突起。

民族崛起语境为:相对高起或突起,有“后发制胜”之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激励中华儿女的励志名言,是1911年14岁的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问时说出的。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1910年来到东北,先在铁岭上小学,后又转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1911年的一天,正在上课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

同学们纷纷回答:为父母报仇,为做大学问家,为知书明礼,为让妈妈妹妹过上好日子,为光宗耀祖,为挣钱发财……等到周恩来发言时

他说:“为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听到一惊,又问一次,周恩来又加重语气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大为赞赏。

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这句话也被周恩来总理家乡江苏省淮安市的本科学校淮阴工学院作为该校的校训,以勉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扩展资料: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贡献: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3、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发动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

4、红军长征途中,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在危难中挽救红军、挽救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5、西安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根据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前往西安,在极端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6、在领导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他强调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上不能完全独立,政治上也就不能完全独立。

7、他强调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做到统筹全局、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强调“我们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建设,还要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是什么意思(为中华之崛起崛起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恩来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是什么意思?

崛起是指兴起、繁荣强盛。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是读书要以振兴中华为目标。

这句话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

因为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于是在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他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名言。

幼年童年时期的家庭变故使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成熟。

外祖父、小叔父相继过世,后来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因家庭生活的操劳,在35岁时得了肺痨去世。不久养母陈氏也因病去世,家庭的变故让幼年童年时期的周恩来比同龄人更早地体会到失去亲人的痛苦、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10岁时的周恩来已经“佐理家务,井然有序”。

童年生活的艰辛促使他要改变现状。

到了父辈,家庭开始中衰,父亲做文书常年在外不回家,入不敷出。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特别是为了生母养母治病,常常把家里值钱的物件拿去典当换钱买药。

童年生活的艰辛较早地让周恩来体谅到父辈的不易,没钱维持正常生活的艰辛也让他较早地懂得了家里的柴米油盐来之不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想法在少年周恩来的心里扎下了根。

四位女性的早期教育让他知书明礼。

在周恩来的幼年童年生活中,有四位女性对他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养母陈氏、乳母蒋氏和八婶母杨氏,对周恩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基本生活能力、处世经验、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养成到对社会的看法都有很大帮助。

参观关公祠和日俄战争遗址让他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

养母给他讲解关天培抗英为国捐躯的故事,让少年周恩来对民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到东北上学期间,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听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让他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被侵略、国破家亡的道理。在他幼小心灵里萌生了为中华崛起、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到东北上学接受西学教育,思想受到启蒙。

周恩来小时候在淮安,除了得到养母陈氏的文化教育外,还在私塾读书学文化,到东北求学开始接触西学。到东北上学,让周恩来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