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要向内求,向外修
人要向内求,向外修
所谓向内求,就是当我们有所求的时候,要明白在关键时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答案,别人只能给自己一个指点或者启示,最终拯救自己的还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向外修,就是当我们想修行提升的时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关闭起来谁也不见,甚至跑到深山老林里躲着,红尘俗世就是最好的道场。
而绝大部分人都搞反了,有困难的时候总是先想着去求别人,想修行提升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跑到深山老林里,以为自己变高明了,其实就是傻叉一个。
所谓红尘炼心就是: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你要从容应对,当你遇到惊喜的时候,你能坦然处之,用苦难磨砺自己,用诱惑锻造自己,这就是红尘炼心。
我们要明白,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好事或坏事),遇到的每一个人(好人或坏人),都是来渡我们的,我们经历的每一份惊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让我们觉悟的。或好或坏,或痛苦或开心,都是只是我们修行的参照。
当一个人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才能给予自己的时候,他就开悟了。
二、何为向内求?
一切问题反问自己,反观自己,此谓向内求。
我们经常说要向内求,究竟什么是向内求呢?在我看来,可以从四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心态层面的。举个例子,夏天很热,一般我们会开空调,或者找个阴凉的地方乘凉,这就是向外求。那什么是向内求呢。
很简单,五个字:心静自然凉。面对夏天的炎热,我们改变不了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对炎热天气的厌恶,我们可以学着享受这种炎热,就是心静自然凉。第二个层面是心灵层面的。举个例子。
大学毕业了,我们开始找工作,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单位与单位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反复比较。希望可以找到一个更好的单位,或者找到一个更有前途的行业,这是向外求。向内求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在找工作之前。
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这一生最热爱的东西是什么?这一生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当我们找到自己一生最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那么找工作就会变得很简单,因为它不再是一个问题。第三个层面是心性层面的。
我认为这是向内求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提出的:我们要挖掘自己内心的良知,要找到内心的天理。他的意思其实是:我们要找到上天给我们的使命,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第四个层面是我和他人的关系。
举个例子,我们常常说的攀比心,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做对比,总想着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这就是典型的向外求。向内求则相反,向内求是我只和自己比,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不会随便抱怨社会,不会随便责怪别人。向内求大概就是从这四个层面来理解。有人说“我们要向内求,不要向外求”,这句话其实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三、什么是向内求?找到潜意识里的精神力量呢?
向内求,过最简单的人生
任何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将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期许他人的赞赏,在乎他人的评价,渴望他人的爱,这样做都将为自己带来压力和不安,使自己陷入焦虑和恐慌。这样做,不但分自己的心,削弱了自己做事的力量,还走了一条与自己原始期待相反的路。所以,当意识到这点,将自己的心拉回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所做的事上;
安宁做事,心无旁骛,在做事中体会静心,在做事体会安宁,在做事中完成禅定和修行。在工作或做事中,每当你焦虑,担心,或感到有压力时,你就知道你将注意力放在了自身以外了;意识到时,温柔的提醒自己回来,回来,回来,回来自身所做的事上。在那里寻找安宁,在那里回归静心。
在与世界和他人的互动中,因为尚不能时时觉察,我们难免移心于外,让自己经受不必要的噩梦。不要紧,前念迷,地狱受苦,后念醒,佛国净土。迷时身在十八层地狱,一觉一切顿了,干干净净。佛国不养无明人,唯醒才有自在身。愿我们有当下的明,身处在当下的空,以空明之本性,迎接种种梦,身披光明的佛衣,在尘世里穿行。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把这句话刻在心上。安宁就从这里开始,成功就从这里遥望。当你用对了心,你不是走向某种成功,而是某种成功在走向你。
成功不成功,那实在不是你的事,那是老天的事情。你只负责做你的事,其余的让老天接手。你的事其实很简单,吃饭,穿衣,工作,睡觉,其余的,都是你插手老天或他人的事带来的。
回到自己的本分,过最简单的人生。
四、什么是向内求?
刚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个词,“向内求”。
先看下什么是愤怒。愤怒,是因为别人阻碍了你的欲望。每个愤怒,都对应着内心的某个欲望,愤怒,是欲望的影子。
接下来讲了几个例子。
1.李嘉诚儿子被绑架,面对绑匪的质疑,会不会恨他、报复他,用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以及事后在安防上做布置。面对十亿的勒索,第一反应是自己错在哪里;
2.很多生活中的琐事,孩子不懂事、家庭矛盾混乱、工作中员工的懈怠等,其实抱怨、倾诉的过程,也是自己找问题的过程。
所以,什么是向内求?遇到麻烦,习惯从自己这里找问题,就叫向内求。
愤怒,是因为他人阻碍了自己内心的欲望,为什么他不跟我商量,为什么他没有按照我的要求来,为什么结果没有满足我的期望,为什么那么麻烦、不能简单省事点吗......总是试图从他人身上找问题,这是向外求。
明天继续更新,为什么要向内求。
五、向内求,是求什么?
求人不如求己。说起来挺简单的一句话,细品起来却又觉得并不简单。
高深莫测的人总喜欢教诲他人,要向内求。可是如何向内求?向内求到底是求什么?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明白。
佛家主张向内求,不要向外求,儒家有“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王阳明的心学也对这一命题有较为系统的论述。
仔细研读比较,虽然从表述上有差异,但从本质上还是有共性的。
佛家认为,向外求没有结果,就如同欲壑难填,而向内求,会证得圆满。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通俗地说: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其实就是八个字:此心具足,不假外求!
佛家用戒定慧来克制贪嗔痴,细想想,恰恰就是践行了向内求,不向外求的教义。
一段迷茫的日子,当挫折和窘迫绵绵不绝地越缠越紧,内心的挣扎并不能释然。似乎真的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向外求已经到了绝境。而且之所以陷入崩溃的地步,正是因为向外的欲求使然。
不止一个人告诉我,要向内求!可是没有一个人能清楚地阐述明白,怎样向内求?求什么?
我尝试着把自己的元神抽离,游离在自身之外,来反观自己。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仿佛用全息技术对自我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
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到底是什么在支配?是心还是大脑?而心和脑又是什么在支配?为什么会有潜意识?为什么会有预感?为何有一些情境总觉得似曾相识?似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言归正传,虽说我们大多时候处在无明的状态,但总有开悟的那一刻。支撑一个人的是什么?从本质上讲,无非就是“精”“气”“神”!向内求,并不是乞求身外之物,而是养精、聚气、凝神。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如此,离圆满才会越来越近。
人在困境容易颓废,表现出来就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黯然伤神,这就是内在的精气神萎靡不振的缘故。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那是另外一种情形。由此不难领悟到,当你历尽沧桑,饱经坎坷的时候,没有人可以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可以完成自我救赎,那就是让你的精气神给你补充源源不断的力量,内在的升华会形成不可言状的感召力。
向内求,保持屹立不倒的精神风貌;向内求,博采众家之长,化为己用;向内求,更深刻地认清自己,扬长避短,自我完善。
当然,向内求的内容还有很多,这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走向成熟圆满的过程。
我知道我内心的需求,我不是你眼中的我,而是我心中的我。外在的欲望使我手足无措,内在的安宁方能神清气正。
核裂变能量巨大,但核聚变能量更大!这是微小的原子揭示给我们的。推而广之,向内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自我的安宁,这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向内求,让生命发光!